第一章 权位之争,历代王朝的开场大戏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说起周公,似乎总与“解梦”纠缠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执政六年后让位于成王,实现权力的和平过渡。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当危难过后便毅然让位,周公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受万代称颂,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其让位之举的质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中都说周公想要夺取天下。《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也有记载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着天下的大事。

又有人考证说,《尚书·大诰》中出现的“王”,把周文王称为“宁王”,也称作“宁考”。而“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所以这个“王”应是周公。《尚书·唐诰》中也有记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显然这个“王”也是周公。如此说来,周公的确自称为“王”。

根据以上证据,便有人认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纪尚幼之时,便有谋权的意图。之后以“王”之名义,行“王”之权力,虽说东征西伐、治国安邦功不可没,但也不能掩盖其意欲以权夺位的野心。

至于周公最后没有取成王而代之,实乃应变形势的无奈之举。因为遭到当时地位举足轻重的召公、太公的怀疑,而成王也对周公起了疑心,并且周公的两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又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合起兵,关中局势动荡不安,形势对周公极为不利,周公不得不还政于成王,以平息众怒。

此番质疑,给世人心目中周公无畏无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更多的人仍坚持认为,从周公临危受命而勤勉摄政之举,从他在武王病危之时愿意以身代死的决心,便可看出周公对国对君的一片赤诚之心。如此忠君爱国之人,绝不可能做出僭越夺位之事。

无论是无奈还政,还是真心让位,不过是后人充满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随他而去,深埋黄土之中。

“秦晋之好”是为了战争

在过去的一些文章中,时常会出现“秦晋之好”一词,来形容两户人家几代结亲,亲上加亲。“秦晋之好”看上去寓意了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过是政治婚姻的幌子。政治婚姻是建立在“互为所用”的基础上,所以其中很难排除阴谋的成分。而“秦晋之好”这一典故的来源,更是充满了龌龊的算计。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间的相互嫁娶已成惯例。秦穆公刚刚登基为王,有睥睨天下的野心。当时晋国占据中原宝地,乃大国之一,所以穆公向献公求亲,娶了献公与齐姜的女儿伯姬。

晋献公老来昏庸,被美色所困,为了立最小的儿子卓子为王,讨好自己的年轻妃子,竟然杀了太子申生。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见状心寒,生怕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所以就逃往别国避难。夷吾直接投奔了姐姐伯姬,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庇护。

晋献公死后,夷吾联合里克、邳郑等臣子将九岁新君卓子摔死在宫中,派人通知重耳回国,但重耳忌讳夷吾的狠毒手段,拒绝了回国的邀请。不过,夷吾想要自己回国称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只好请求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国继位,事成之后送穆公秦河西五个城池。穆公为了得到地盘,便命大将公孙枝率三百士兵,送夷吾回晋国,成为晋惠公。

哪知道晋惠公不守信用,当上君王便毁了之前许诺秦穆公的五城,秦穆公恼羞成怒,决定与晋国断绝往来。不久,晋国突然遭逢旱灾,颗粒无收,难民四起,晋惠公没办法,只好再次找秦穆公这个姐夫帮忙。秦穆公考虑到晋国对自己还有用处,便借粮给了晋国。不料第二年秦国大旱,晋惠公不但不帮忙,竟反过来讽刺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