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要英雄,不要圣人(第2/3页)

前一次蔡优负责统计汉部的功民,数量有两万出头,超过九成是战场获得功民身份。

汉部的功民其实就是至少有公士爵位的人,那代表着超过两万人成为新兴贵族。这是一个并不少的数字,累积起来需要赏赐的田地、财帛、奴仆就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幸运的是扩张期的汉部并不缺乏。

“此次记功,该出现七级以上的勋贵了吧?”

“回君上,尚未可知。”

刘彦已经到了黄岛区,该处有着他太多的回忆。

当初那么困难,多次被迫迁移海外岛屿,光是来回奔波的次数都不知道有几次。

曾经黄岛区一度被认为会成为暂时的行政中心,英灵殿才会选择此处。

得益于曾经的考虑,刘彦抵达黄岛区之后也有下榻的地方,不需要再去住帐篷。

那是先前修建了的住所,名称是叫东宫(不是太子的那个东宫),实际上只是一个庄园。它被修建在黄岛区的东北位置,依山而建之下可以看到很远的海景,对内陆的视野也是非常广,唯一的缺点就是海风太大。

汉部采取的是二十等爵制度,每一个等级的爵位都有门槛。

斩获敌军一枚首级就能成为一名第一级的公士。在这里获取第一级公士的门槛实际上是被降低的现状,要是在先秦军队可是需要斩杀敌军的甲士(军官)才能获得该爵位,汉军士卒却只要斩杀任何一名敌军就能获得此爵位。会降低门槛,那是刘彦极度需要一批新兴的利益既得者。

相对的,因为第一级的公士爵位获取条件被降低门槛,第二等级的上造爵位就被加高了门槛。

本来的先秦军队士卒在成为公士之后,他们只要参与的大小战事次数累积足够就能够得到爵位上的提升,成为一名二十等爵中第二级的上造。

在汉军这边,公士想要成为上造就需要斩杀一名敌军的军官作为基础,随后还有至少参与一次会战级别的大战、五次会战级别以下的小战。

能够称之为会战级别,那肯定是敌我双方动用的兵力在五万以上,超过十万人的战事则能够称为战役。

事实上,不是天下大乱的期间,双方合起来五万人以上的会战都不会太多,双方合起来十万以上的次数就显得更少。平时有个几十数百人的边境摩擦算正常,数千人的大摩擦都比较少见。

值得那些想要建功立业之人庆幸的是,他们活在乱世之秋,又是身在执行二十等爵制度的这一边,尤其该值得万分幸运的是刘彦这里的功劳统计除非是失误,要不必然是有功必赏。

“几处局部战场的主官、长史、副将,他们的爵位必然会得到提升。”刘彦对谁有什么功劳其实是比较心里有素,他不可能知道所有人的晋升,对某一些人的晋升则是早就定下,可不能说出来。他不得不问:“封邑的安排做得如何?”

大战之后论功行赏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每一次甚至都要寻找一名或者多名的典型和榜样,但是找的人不能太多。

刘彦的意思是,今一次高级文武各一个,然后从底层寻找一些有特殊功勋者,发动宣传机器让万众知晓他们有过什么样的服务。

所谓的封邑可不是封地,封邑是一种只拥有税务权的犒赏,类如隋唐的某个爵位有多少户的封邑就是这么回事。

经过非常久且严肃的思考,刘彦确认不会拿出土地来搞什么“封建”,至少是在统治范围达到极限之前不会。

每一个帝国都有自己最大的实际控制范围,超过某一个范围之后就会鞭长莫及。通常是看军队多少时间之内能够抵达哪里,一般是军队三个月内可以抵达的位置才显得理想,超过三个月哪怕是到了也显得黄花菜都凉了。

帝国最大的统治范围被称呼为“极壁”,西汉和东汉在面对帝国极壁时是采取设立都护府的策略,之后的隋唐也是这么处理,但是隋唐又创造了一种羁縻州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