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天子胸怀(第2/3页)

海兰珠对这些不太感兴趣,倒是对明朝繁华,干净的街道,来往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巍峨的宫殿等等十分喜欢,听着妹妹的话,她清风拂柳的一笑,道:“妹妹,我们只是传话的,还是不要想太多……”

布木布泰看了眼海兰珠,心里轻叹。虽然海兰珠是被强行塞进来的,可看来她能离开科尔沁应当也是极其开心的。

海兰珠打量着这间房,心里不禁在想,若是她能一直住在这里,哪怕不回去都愿意。

等了一会儿,她见布木布泰蹙眉不说话,总算醒转过来,轻声道:“听说你们大汗在明人的京城安排了人,如果你苦恼的话,要不要去见一见,打听一下情况?”

布木布泰脸色微变,连忙捂住海兰珠的嘴,四处小心的看了看,而后低声道:“姐姐,这件事不要跟任何人讲!”

海兰珠眨了眨眼,轻轻点头。

布木布泰放下手,思索着道:“明天再看看,明朝皇帝没有理由不见我们的,最多明天。”

海兰珠对这个妹妹向来信服,轻轻点头。

京城的百官,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

每一个衙门都忙的不可开交,一层催促着一层,层层压力,无休无止。

其中,督政院是最忙的,涉及着修订,完善大明律,制定各个衙门的规章制度,还有地方巡抚,总督等的职权章程,繁杂不堪,每一个细节都要照顾到,一百多人依旧感觉人手不够,加班加点还是累的够呛。

廷议一推再推,各省的巡抚,以战区划分的小组同样忙碌不止,焦急难耐,地方上不停的传信要求尽快回去,政务堆积如山,拖延了太久。

第二天,朱栩去看望傅昌宗回宫,坐在御书房内,看着司礼监整理好的一道道奏本简略。

士绅的反对声越来越大,朝廷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两个侍郎公然表达了“望朝廷三思”的想法,虽然很快又收回,可这如同开了一个缺口,越来越多的在朝官吏开始说话,表达了反对的想法。

朝廷只是对高层官员实行了禁令,其他官吏都没有阻止,这如同洪水决堤一般,越来越多,满京城的都是反对这一条的。不管是已经算士绅的,还是有可能成为士族的,都在大力反对,声音震京城。

朱栩翻着翻着就懒得翻了,将这些都扔到一边,拿起各地的奏本来看。

各地的奏本都离不开两件事:“灾情”,“民乱”,衍生而出的就是赈灾与弹压。

灾情这些,朱栩大部分都甩给了内阁,他只是泛泛的看着,偶尔做个批拟。

突然间,朱栩双眼一眯,盯着手里的奏本,面露凝色。

这是秦良玉的奏本,言称在陕西的流寇出现异同。

本来只是步卒,见了官兵就会跑的流寇,现在居然出现了小股骑兵,并且是两匹马,长距离的袭扰,战术的运用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再是疯涌而来,崩溃如山倒的乌合之众,显然匪寇里有了被重用的人才。

且白莲教也进入陕西,有再次作乱的征兆。

朱栩默默的叹了口气,高迎祥投降的匪首除了被杀的都被他发配去了云南,现在该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冒头的时候了。

这两人不同于起初的匪寇,他们一心想着粮食,李自成他们,都有些占山为王的意思了。

另外秦良玉还写明,有几个“天王”出现,势力扩张的很快,被弹压下去后又灭而不死,官军这边消灭了这一波,没多久那一边又冒出一波,有燎原之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朱栩神色动了动,只能说出这么一句来。

明末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起义军,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本质是都是匪寇,并没有达济天下的心胸与能力。从他们的一路经过都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后期转变为要推翻大明,“不纳粮”,可并没有真正,可行的纲领,不过是一些欺骗性,煽动性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