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攻克山海关(第3/4页)

军令既下,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冲上,经历了半年多的历练,北伐军已然有了强军的模样。

杨小磊站立阵后,指挥着攻城,一队队士兵被派了出去,接替伤亡惨重的不得不撤下的攻城队伍。

终于,有士兵冲上了城头,和清军厮杀在一起,然后被人数众多的清兵杀死在城上。虽然没有在城头立住脚,但也使得更多的明军看到了攻上城头的希望,攻势更加的猛烈了。

山海关内,听着山海关城墙上隐隐传来的厮杀,当得知杨小磊也已经带兵从另一面攻城时,陈越知道强攻的时刻到来了。

军令传下,一队队的士兵冲出营地,向着山海关攻去。

无数的云梯架起,无数的士兵攀爬着,向着西罗城发动了总攻。

山海关东西有罗城在,只有攻破东西罗城,才能直接威胁山海关。山海关、东西罗城、南北翼城,五座城堡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这使得山海关防线固若金汤,清兵五次入关抢劫都无法越过山海关而不得不绕道蒙古走山路从蓟州破关而入。

但在完备的防线也得有兵力去守,昔日关宁军十多万,光是守卫山海关的士兵便有数万,而现在,整个山海关只有清兵四千多人,分到每一个城堡不到千人,平均每个士兵要守数个垛口,整个城墙上稀稀拉拉,如何防御过来这么长的防线。

而且,李彦直和陈岩带精兵从两翼城墙发动了强攻,明军的攻势势不可挡,为了封堵这两路明军,代善不得不抽调大量的军队,防守东西罗城的清兵数量便有限的很。

大雨的天气不利于作战,但偏偏明军选择这个时候发动了强攻。在不计伤亡的攻击下,东西罗城先后被明军爬上、攻陷,最后的清兵退回山海关城。

东西罗城和山海关之间有城墙相连可以选择从城墙上进攻山海关,也可以进入罗城,直接攻击山海关。在正对罗城的山海关上修筑有四座两层高的箭楼,不论是从城墙进攻还是从罗城内强攻,都会遭到箭楼上居高临下的猛烈攻击。

两个箭楼正好对着通往山海关的城道,当明军从罗城沿着城墙攻击之时,箭楼里火炮猛烈的轰鸣起来。箭楼足以挡雨,虽然空气有些潮湿,但火炮勉强能够使用。与此同时,箭楼内的清军弓箭手对着城道上的明军展开猛烈的射击。

一时间城墙上的明军被射的横尸遍野,死伤一片。

“盾牌手!”负责指挥的营正高呼着,百十个盾牌手被调到前列,举着盾牌发起了猛攻。

盾牌足以遮挡箭矢,却无法抵挡火炮。但火炮装填需要时间,这个时间足以使明军跑过这段空地,杀到箭楼入口。而这个时候,清兵也不得不选择出箭楼,在城道上和明军厮杀。

虽然这个年代热兵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威力远不能和后世的火器相比,很多时候战争的结果要靠短兵相接才能分出胜负。

在以往的战争中,明军的短兵肉搏能力远逊于清军,所以很多次厮杀,明军都是失败的一方。

陈越从一开始领兵,便十分注重士兵个人的战技,昔日西山军的时候,便在练兵时注重个人战技的考核,通过考核的士兵,军阶待遇都要高于他人,这在陈越的军中形成了传统。哪怕后来装备的火器火炮再多,军中个人战技的考核从未停止过。所以即便陈越手下军队肉搏能力不如八旗兵,却也差的有限。而连番的胜利更使得他们士气高涨,不惧和八旗兵的厮杀。

各处城墙上,明清两军激烈的厮杀着,一方是连胜士气高昂的精锐之师,一方却是走投无路垂死挣扎。

但人数和士气的高低最终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在总兵力十倍的明军四面强攻之下,任是清军八旗老兵再不顾生死,再经验丰富,也抵不住明军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