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两种待遇(第2/5页)

因为,大明的士兵太少了。

大明这次一共派出了四十多万大军,但是有一小半都是西域各属国的士兵,大明的士兵只有二十五万。

可是从乌拉尔山以西,一直到乌克兰,这是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就相当于一个中国的面积,却只有二十多万人在那里。

只靠这二十多万人,不可能形成统治,只能保持威慑。

大明的人数还是太少了,那里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大明从最开始的战略就是杀人,威慑,而不是建立统治架构。

现在,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立陶宛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全部都闻风丧胆,仓皇西逃。

而在后世的俄罗斯,乌克兰范围内,也已经被杀的血流成河。

所有人都已经怕了大明,现在这么大一片土地上,减少了将近一半人。

虽然那里丛林之中隐藏的人数依旧远远多于大明人,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统治架构,失去了制约,不能形成威胁。

大明现在也无能为力,因为只有二十多万人,一旦分散开来,恐怕还会陷入人民的海洋。

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如今的战利果实就已经让大明消化不良了。

真要让这里的土地变成大明的疆域,怕不是需要几百年,十代人的努力。

所以,在大部分国家已经求和,大明如果继续咄咄逼人,赶尽杀绝,引发了民族矛盾,反而不利于以后的消化过程。

在已经能够对整个欧洲保持压制的情况下,继续费力西征,已经不符合大明的根本利益了。

现在停下战争的脚步,调整国内的资源倾斜,还不会引发太大的纷争。

在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停止西征,也能让各族不将大明当成祸害之源。

不管对内对外的影响,都是好的。

所以,在大年初六的开年日报上,头版头条刊登了朱瞻基的圣旨全文。主要意思就是停止西征,巩固战争果实,然后鼓励大明百姓西迁,只要过去,就分发土地和生产物资,三年免税,五年减税。

明文刊发的圣旨虽然有了一些作用,但是对大部分大明百姓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因为谁都知道那里是苦寒之地,与其向极西迁移,还不如迁移到东洲去,那里可是真正的粮仓,物华天宝。

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转而想到了用后世的方法,那就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建立生产建设兵团。

那边地广人稀,在土地肥沃的地区建立卫所,利用卫所军来稳固统治。

当然,这中间还是要有些差异,那就是朝廷准备大出血一把,为那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提供拖拉机这些种地的工具。

土地再多,一家一户的生产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有了拖拉机,一家一户才能种更多的地,有更多的收成。

另外,朱瞻基也准备在国内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凡是道路两边,河边的土地,全部不允许耕种,开始种树。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地区,一旦实行退耕还林,就会有不少农户失去土地,那么他们就只能向外迁移。

特别是陕西,山西一带,那里的荒漠化情况还不算严重,陕北的黄土高原,现在还是大草原,到处青山绿水。

如果继续垦荒,将会变成后世的荒原,现在粮食充裕,在哪里实行退耕还林,加快工业化脚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震荡。

不过,这种政策的施行可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了千家万户,甚至是勋贵,官员的利益。没有完善的补偿措施,只会让这项政策施行不下去。

而如果全国性地退耕还林,各地的土地肥瘦不一,出产不一,需要制定相应合理的补偿措施。

不患寡而患不均,任何一项全国性的政策,都需要经过多方评估和平衡,才能制定出来的。

而对唐赛儿和郑英来说,他们现在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也根本无法向西继续攻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