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禅位(第4/5页)

而这个大臣不管有没有做过这件事,都必须做出解释,解释不过,就等着丢官。

这种有罪推断在后世基本已经灭绝,在法律逐渐健全以后,基本都是无罪推断。必须要调查机构提供证据,而不是让人自证清白。

这样的弹劾步骤,让一些所谓的清流,嘴炮,在后来越来越猖狂,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

以后世的东林党为例,他们虽然屡有成员身居高位,但是更多人还是把持着言路。

他们把这些职位当做清贵之职,什么是清贵?就是既不用做事,还能无所顾虑地随意说别人做的不好。

你要让他出谋划策,让他出来做事,他还不屑。

这种自己不做事,还见不得别人做事,不管做对做错,都逃不过他们批判的嘴炮,今后还成为光荣。

这就跟后世网上的键盘侠们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时代,他们靠这个本事能当官,还能当大官。

朱瞻基是最见不得这些人的,虽然现在还是明初,还没有那么多嘴炮,但是他已经决定改革这方面。

他第一步做的就是在刑部,都察院,六科,锦衣卫之间建立以他联络系统。

不管是都察院,六科,如果察觉哪个大臣有贪腐,舞弊,违法行为,必须要先调查。调查由刑部或者锦衣卫秘密进行,有了证据,才能拿到朝堂上来说。

如果不先调查,就直接拿到朝堂上说,如果查无实证,谁弹劾,谁同罪略减一等。

也就是说,你弹劾对方杀人,如果对方没有杀人,那你就以误杀来判罪。如果你弹劾对方贪腐,对方没有贪腐,你要以贪腐来论罪。

这的确让许多人不敢在乱说话,但是因为在下面的程序逐渐完善,基本上拿到朝堂上来说的案子,都是有证据的。

这当然会让一部分人逍遥法外,但是最起码,锻炼了执法机构的查案能力,保证了公正性。

最主要的是,那些靠嘴炮生存的无能之辈,没有了生存土壤。

朱瞻基笑道:“孙儿虽然在朝堂上面禁绝风闻奏事,却加大了对刑部,锦衣卫查案的经费,并且在各部之间建立了一套公正的查案程序。有漏网之鱼不怕,怕的是言路大开,坏了朝堂的风气。”

主席台上,礼部尚书吕震正在正义凌然地痛斥朱瞻埈的无德,认为要严惩朱瞻埈,才能弘扬仁孝之风。

不过朱棣和朱瞻基都没有在意他的话,总之就是老一套。

如何处置朱瞻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的态度。

朱棣这个时候笑了起来,问道:“你认为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置?”

朱瞻基有些摸不清朱棣的心里怎么想的,回道:“一切听凭皇爷爷的意思。”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你啊,是干的太好了,所以现在被架在这里,下不来了吧!”

朱瞻基想要起身告罪,却被朱棣按住了手臂。“有些话,我本来想要晚点再说,但是现在看来,我要是不早点说清楚,这朝廷就会乱起来。”

朱棣一直身处宫廷漩涡,对许多事,远比朱瞻基看的更加清楚。

这倒不是说朱瞻基愚笨,只是他受后世的影响太大,更注重势,而不是谋。在他看来,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没有用的。

朱棣出征,让朱瞻基监国。这一走三年,而朱瞻基在这三年间,已经将大部分文武大臣都收服。

现在朱棣回来了,朝中文武大臣都已经习惯了跟朱瞻基议事的节奏,突然之间又要变回来,难免会有一些不习惯。

更重要的是,如今这些大臣们,总不能朝三暮四,再转回头又当朱瞻基不存在,拜伏在朱棣脚下吧!

因为朱棣六十二岁,还能有几年好活?现在弃朱瞻基而就朱棣,当时候不怕朱瞻基秋后算账吗?

朱棣西征回来,这几日一直比较新奇,但是新奇,也代表这个朝廷不再是他熟悉的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