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接连震撼(第2/5页)

从场外的敲锣打鼓,统一服装,到场内的各种标语,包括人浪,都是自发出现的。

特别是人浪这个需要全场观众配合的庆祝方式,十八年出现的时候,观众还配合的乱七八糟,到了十九年,不论哪场比赛,观众们就比着谁做的更好看。

朱棣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庆祝方式,一时之间有些目瞪口呆。他的手也忘记摆了,而他的手停了,人浪绕过了一圈,就停了下来。

朱棣又想挥手,朱瞻基连忙拦住,笑道:“皇祖,是不是有如臂使指的畅快?不过今日不是比赛,就让众人歇息一会儿吧,马上还有阅兵。”

朱棣意犹未尽,双手撑在窗台上,向场内望去。“十万人汇聚一起,还如此集中,快要比得上千军万马的战阵了。如今皇家多了一个与民同乐的渠道,这百姓对我们皇家,也会更加忠诚。”

虽然朱棣的年纪大了,但是想问题的思路却没有老化,只是一会儿,就能看出这个竞技场的主要作用。

对朱瞻基来说,不管是蹴鞠大赛,还是阅兵,其实都比不上把高高在上的皇家跟百姓连在一起更重要。

在这个时代,没有电视,没有广播,老百姓的心里虽然有皇上,但是他们只是对皇帝这个位置忠诚,而不是对哪个人忠诚。

只有让老百姓,让士兵们看到皇上,才能将这种崇拜,从一种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对个人的忠诚。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就会喜欢阅兵。

一方面是为了笼络军心,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竞技场这个能容纳十万人的场所,是一个比任何地方都适合搞个人崇拜的场所,当十万人的目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从众心理下,会很快将内心的崇拜具象化。

可以这么说,这个竞技场建成,只要皇帝不倒行逆施,懂得在百姓面前作戏,最少应天府当地的百姓,绝对不会站到皇室的对立面去。

因为通过竞技场这个场所,皇室让百姓的崇拜有了着落,寄托在了现实中。

具象化的崇拜,是比没有目标的崇拜,更加稳固的,并且不会轻易变化。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可能会不敬神,也可能见神就拜。但是任何一个已经有了信仰的人,都不会轻易转变自己的信仰,就是这个道理。

两人在窗口坐定,站在演讲台前的李亮立即就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早就在关注着他的乐师们,立即敲响了面前的鼓。

为了争夺这个位置,李亮和吕震还争了半月。吕震毕竟年纪大了,在中气不足,也难以坚持两个时辰的高呼,所以最后还是李亮胜出,担任主持,而吕震挂了一个总指挥的名分。

今天,一共有三百六十位鼓手被均匀布置在场地里面,确保每一个方位的民众,都能听到整齐的鼓声。

除了鼓声,今日的庆典没有任何其他乐器,一切按照军队里面的军乐进行。

当三百六十面大鼓同时被敲响,这声浪形成的共振让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

为了准备今天的庆典,所有的阅兵士兵已经接受了训练三个月,虽然不一定能走出整齐划一的正步,但是最起码已经像模像样。

搞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人能比朱瞻基更擅长。

而且,他还不仅仅抽调的是京卫和京军,还包括了一些没有出征的边军,几乎是每个军队都抽调的有人。

这样在宣传的时候,不至于让某些边军,边卫,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所有抽调过来的人要求身高在一米七五到一米八之间,前面的旗手一米八以上。

比抽调士兵,训练士兵更难的是写出让人满意的宣传稿,因为现在的文臣们,依旧喜欢用文言文来介绍各支军卫的情况。

这种用词优美,却没有一点气势的文章,在阅兵的时候,就显得太娘娘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