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火车(第3/5页)

但是,如今的道士们靠炼丹,竟然炼出了一门学问。

许多人现在还不理解什么是化学,更无从了解。但是制造出来的染色剂,制造出来的炸药,可是实实在在的。

这化学可是真正的显学,跟格物一样,是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

如果让道家将化学据为己有,依靠化学吸收门徒,还有道家为本,那可是给儒家创造出来了一个极大的对手。

而且,这个对手还不是异端!

朱瞻基当然知道不少大儒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上蹿下跳,但是他不愿意去插手。

他心里虽然想要打击儒家,但是儒释道现在三教一体,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都跟三者联系在了一起,即使要打压,也无非是一个此起彼伏的关系。

就像后世有许多人恨和尚,但是佛家的经典,很多人却无比认可。此生,来世,报应,这种思想已经融入每个人的思想,去除了吗?

他创立真理教,不是为了打压哪一家,只是为了让人们的思想趋于理性,能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受到哪一家的影响,不敢突破桎梏。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一直不停向前,永不满足的前进动力。

朱瞻基不指望所有人的思想都能被统一,但是只要那些教育人员,科研人员,能一直抱着这种清醒的认知,那就足够了。

所以他在得到这些大儒的动作之后,并没有去干涉。除了处理朝政,他最近的精力全部放在了火车上面。

火车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拉近距离的最有效交通方式。

但是火车的制造,面临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朱瞻基的想象。

因为求大求全,一米六五的宽轨带来的制造困难,远比历史上火车出现的时候更多。

因为当时的火车都是小火车,车身轻,装载能力有限,根本不能跟如今这将近四米宽的车厢相比。

虽然火车的车厢大部分是木板制造,但是底盘,承重架,车轮的重量已经不轻。

车厢里面的座椅,再加上人员,墙壁,车顶,一节车厢的重量,已经达到十吨左右。

但是蒸汽机的动力按照朱瞻基的估计,最多也就是几十马力。

这是真正的小马拉大车,不过因为有铁轨的存在,倒也不是拉不动,只是速度慢一点。

主要的问题还是沉重的车厢对铁轨,不应该是说是木轨的损坏。

仅仅在下马桥农庄试车的这个阶段,整条木轨就已经换了几次,火车每跑一圈,几乎都能带来损伤。

这个问题不解决,火车永远不能达到试运行阶段。

除了这个问题,刹车装置也困扰了工匠们许久,靠气压刹车,在后世已经司空见惯。

但是如今,设计这套管路,就困扰了工匠们许久。

这可不是传音装置,传音装置的铜管不在乎压强,但是刹车的钢管,衔接不牢,就会漏气。

而且,大明虽然有了鱼鳔,动物皮,以及各种树浆制成的胶水,能有效防漏,但是这些胶水对高温的抵抗力都达不到。

蓝烟虽然是学化学的,却对这方面毫无了解,也不会制作胶水。

这个还是依靠一个老工匠解决了,他从硫磺和黄铁矿中得到的胶水,虽然耐热度比不上后世的合成胶,但是经过试验,效果还不错。

在解决了刹车问题之后,回过头来再解决铁轨问题,朱瞻基意识到自己有些太心急了。

虽然铁轨一开始可以使用宽轨,也预留更宽的通道,但是车厢却没有必要一开始修建的这么大。

既然是试运行,那么就从小到大,先设计如今的木轨能承受的重量就好了。

想改大不容易,但是想要改小,就容易的多了。

首先,车厢被改成了三米宽,高度也降低了半米多。

承重结构除了车轮缩小三分之一,其他地方被尽量少用钢铁减重,又省了将近一半的重量,重量只有五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