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4/5页)

到了北明山,他们就撑不住了,只能先在那里修整,过年前是回不来了。

锦衣卫跟去了四个人,他们详细记载下来了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所以才会有这么厚的一本书。

杨章德大致翻看了一番,就吩咐说道:“跟夫人说一声,我晚点回来,要先把这情报送进宫。”

长安坊距离皇宫并不远,因为原本教坊司,行人司的位置正在建设一座新的议会堂,这里道路封闭。骑马要绕行一大圈,还不如直接步行过去。

杨章德带着四个随从,沿着封闭的小路,进了议会堂的工地,看着有些圆滚滚的这个建筑,杨章德总有些看不惯。

大明的建筑,要么是方的,要么是圆的,却没有一个建筑像这样半边圆,半边方,看起来奇形怪状。

但是他也知道,这是因为议会堂是议事的地方,以后的大朝会也不会在奉天殿举行,而是转到这里举行。

这里设计能坐两千余人,需要将一切扩音手段运用出来,才能让所有人清晰地听到某一个人说的话。

而且这里也不想竞技场,那里只是追求声音大,不管最后出来的声音根本听不出真声。

但是这里是需要保持真声,才能让所有人听清楚语句背后的语气,语句背后的含义。

所以,在工部与那个卡尔索利的联合之下,弄出来了一个这样扇形的建筑来。

议会堂紧靠皇城的城墙,在护城河的内侧。原址有五个衙门,除了鸿胪寺依旧留在原地,其他的会同馆,行人司,教坊司和光禄寺全部都另迁他地。

这里以后将会成为朝廷议事的中心,恢弘气派是不可少的。

为了让这里显示出大明的辉煌,殿下力排众议,将这个大楼修建的超过了原本奉天殿的高度,达到了九点五丈。

这个大楼想一把打开的折扇,向着南方张开,方形的建筑位于正北,那里也是皇上今后坐的位置。

想到朱瞻基今后将会坐在那里听文武百官奏事,他就忍不住激动。

守门的锦衣卫大汉将军看到杨章德去而复返,惊讶不已。比不过身为他们的直接上司,他们当然是直接领进了城门。

到了宫门,内监也只是简单检查,因为朱瞻基允许武将携刀,连刀都没有卸,杨章德就进了宫城。

“殿下现在在哪里?”

“殿下还在谨身殿接见西南侗王,中午怕是要留侗王进膳。”

杨章德独自一人跟着内侍从西角门,中右门来到了谨身殿,与值守的内侍和鸿胪寺人员说了一声,他们就连忙进去禀告。

虽然杨章德不是他们的直属上司,但是皇宫的防卫主要就是依靠锦衣卫,他们可不敢得罪这个朱瞻基面前的红人。

谨身殿内,朱瞻基正有些无聊地跟来自贵州的侗王进行着虚情假意的客套。

自洪武年间,朱元璋夺得江山后大力控制西南。在沐家一门的多年征战下,整个西南现在全部平定。

这个侗王是前侗王吴冕的后代,已经失去了野性,除了衣着,其他方面与大明人并无两样。

他们现在把大明当成了一个冤大头,有什么灾,缺了什么,就向大明要扶持。

朱元璋和朱棣的态度就是,我可以帮你,但是不会满足你的要求,也就是不给你吃饱的政策。

朱瞻基现在还没有腾出手来针对他们,所以萧规曹随,跟着原本的政策走。

对于侗王提出来的要求,满足了两成,就再也不肯松口。

侗王他本来就是狮子大开口,然后等着大明讨价还价。两成虽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是朱瞻基坚持不肯再多给,他也只能接受。

这样带着政治性的扯皮,朱瞻基其实是最不喜欢的。但是没办法,坐在这个位置上,一些事不是想推就能推的。

接到刘万的通报,杨章德去而复返,让他心里紧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