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 国家与民族(第3/6页)

这也幸亏是孔家,他们宿儒众多,一辈子都在研究儒家文化,所以他们才能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一套完整理论。

像一清子他们,召集了数百道士,忙了大半年,真理教的教义都还没有编好。

因为这一整套理论不能与现有的知识有冲突,让人能够接受,又不能自相矛盾,形成悖论。

但是实际上,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相悖的。

民族属于古汉语的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但是实际上,一直在清朝灭亡之前,中国都没有能够形成真正的民族观念。

在此之前,中国也只有少数人引用过民族这个词语,以至于许多人还认为这个一个英文nation翻译而来的舶来语。

许多人认识这个词语,还是在光绪戊戌变法之后,是从日文的汉字借用而来。

因为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宗族才是真正重要的,能代表民族的。

第二世的朱瞻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已经站在世界顶端的成功者,他对社会的本质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看清世界,摆正位置,处理个人与世界的联系关系,这是没一个人能成功的基础,无一例外。

在他的认识中,民族的发展,经历了从血缘家族,到族群,再到原生民族,再到近代意义上的民族。

血缘家族不用多说,亲族是社会的构成基础。而族群,则是有共同风俗习惯的一群人,他们是享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大部落。

如今除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这个阶段。

原生民族,则是一个自然共同体。其基础存在于一般民众的信仰、认知与情感,是区分“我族”与“他族”的笼统概念。

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集体意识萌芽的阶段,已经学会了融合和扩张,学会了用各种知识,文化,语言来统一思想。

比如现在的大明就处于这个阶段。

但是这种原型民族主义并不足以创造出现代的民族国家,比如汉人,犹太人、日耳曼人、罗马人等等……

虽然这个时候,各民族已经有了你我之分,也学会了利用各种手段来让对方认可自己的存在,但是还缺少相应的合理手段,让其融合。

朱瞻基这个时候抛出国家与民族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加快这个进程,让大明能尽快变成了一个现代民族。

从原生的民族主义到近代的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自我形塑、从自在的民族到自为的民族转型的过程。

到底是先有民族,而是先有民族主义?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很难分清。

以大明为例,肯定是先有民族,后有民族主义。

但是以非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为例,他们原先只是一些互不相干的部落,是欧洲殖民者将它们统一在一个殖民地国家之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殖民地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之中,必须将自己想象为是一个共同的民族,而非一个个分散的、原子化的部落或族群,因而这些从无到有所建立的国家是通过民族主义的自我意识创建了现代的民族国家。

一个现代民族的建立,需要自我的觉悟,一种被建构起来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想象。

没有对民族同一性的认知,无法建立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形成国族的观念。

大明的统一,朱元璋能够依靠造反驱赶走蒙元,依靠的就是汉人对自我民族的肯定,所以才能万众一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但是,如今的国家概念依旧非常淡化,人们对国家的认可,还不如说是对民族的认可。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统治结构依旧是以家天下的模式存在。

国家是皇帝的家,你可以有大家,那我当然也要有小家。相比较而言,我的家虽然小,但是绝对要比皇帝的大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