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朝议(上)(第2/5页)

他乃吏部尚书,百官之首,又是从建文帝时期就稳坐吏部尚书之位的重臣,朝中文武百官,无不要给他几分面子。

蹇义顿首道:“这西洋各国详情,太孙殿下最为了解。另滇国公常年出使西洋,臣希望这次的人才选拔,有他二人相助。”

朱棣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准奏。”

郑和虽然被封滇国公,但因为是阉人,破格册封,并无职司,所以并没有参加朝会。

朱瞻基坐在二层高台,看着蹇义向自己微微一笑,也轻轻点了点头,以示回应。

仅仅是拉拢朱瞻基与郑和加入人才选拔,朱瞻基就能看出蹇义这人的玲珑心思。

这里面不仅有讨好自己这个太孙的意味,还因为把郑和拉进来,可以降低内监那边的抵制。

蹇义原名蹇瑢,义这个名字是朱元璋改的,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喜欢。

在建文帝时,他就做到了吏部尚书,永乐如今已经十七年整,他依旧稳稳坐在这个百官之首的位置。

能让三代帝皇都宠信有加,除了能力之外,他的为人处世也八面玲珑。

朱瞻基前世能认识蹇这个字,就是因为看历史书知道这个人,才认识了这个字。

能在史书留名,并且得到高度评价的人物,都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

方才各部为了这次他带回来的银子你争我抢,户部尚书夏元吉在其中成了靶子,不管是谁,都要攻击他一番。

夏元吉左右不是人,钱还没有到户部,就都把他当做目标。仿佛任何一条政策都是合法合理的,他不给银子就是舞弊。

夏元吉当然不会随便松口,而其他人为了多要一点银子,又发展到人身攻击上面了。

蹇义为了帮夏元吉,才把话题从要银子,扯到了人事方面。

看到这番闹剧,朱瞻基越发觉得财政预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无处不在,大到各部经费,各军军费,小到一针一线,一支笔,一根墨。

历朝历代,都是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没有钱就不花。

许多时候,就看要钱的能力,有些部门因为有个好主官,每月都有盈余,还能组织人一起下馆子搓一顿。

有些部门,因为没有要到银子,连该办的公务都不办了。

前几年朱瞻基一次参加朝会的时候,就有御史状告刑部广西清吏司,竟然连续一整年不曾派人到广西清查案件,所有送交到刑部的案件,都是原审批复。

朱棣大怒,召来广西清吏司郎中谢成忠质问,才知道他们因为没有要到银子,连一文钱的经费都没有。

要不是背靠刑部,他们连办案的笔墨纸砚,都没钱置办。

最后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

其实各部,各军的大致经费,朝廷也有一笔账。

户部的作用就是满足各部的运转需求,比如说每部每年大致需要消耗多少银子,他们心里也有数。

在满足了基本运转的条件后,多余的银子要防范天灾人祸,就这每年都还是一个大窟窿。

也就是这几年,朝廷财政逐渐好转起来,不会在发生连办公经费都没有的情况了。

锅里有饭,碗里满,锅里没饭的时候,碗里自然也就没有了。

户部也难,因为他们手里的银子都是有数的,而要钱的太多了。

夏元吉还是一个比较能干的人,他这个户部尚书虽然能干,但是也经常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事。

这里面,最大的责任人就是朱棣。

从靖难之役之后,朱棣也就老实了几年,待大明休养生息之后,今年打交趾,明年打漠北,让国家财政苦不堪言。

但是再难,也不能掩盖因为制度落后造成的更大混乱。

得到了喘息之机的夏元吉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双手握着朝笏躬身拜道:“陛下,臣最近自感身体老迈,常眼花耳鸣,恐不能任,特向陛下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