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学与道(第2/3页)

但是,太孙亲近道士,疏离和尚,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朱瞻基与两位道士相处的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他也提出了为太孙师。

朱棣当然不会拒绝他的好意,所以在朱瞻基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又多了一个老师。

如今,他学文有解缙和胡广两位内阁,学武有玄真和一清子两位道士,现在又增加了一个黑衣宰相当老师。

不过,姚广孝却不知道,朱瞻基年纪虽然小,却有一个成熟的灵魂。

他学儒不是信儒,学武不是信道,至于佛,对他来说更不会信。

实际上,在蒙元以后,明朝初期,儒释道三教在中华大地就已经开始了合一的进程。

三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基本教义,大部分入世之学,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道家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如今蒙元失鼎,佛教失去了最大的根基,最近几十年,就又加快了与儒道的合流。

三方之间互有竞争,却又互为依托,共同与皇权争夺世俗权力之外的信仰权。

朱瞻基对姚广孝还是比较好奇的,对多了这样一个老师也无所谓,谁要是想要指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影响到自己的心态,那就太天真了。

在现代社会,周游就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价值观。

宗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想要依靠那些虚无缥缈的教义来征服他,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对姚广孝好奇,只是因为他足智多谋的大名。要是想跟他讲佛法,还是有多远滚多远吧!

玄真和一清子对姚广孝却如临大敌。人的名树的影,他们不过是民间奇人,跟姚广孝这个一国国师级别的人,差的还有点远。

初次见面,就是在朱瞻基学武的文渊阁偏殿,形如病虎的姚广孝一出现,并没有让朱瞻基失望。

他虽然不通武学,却给玄真和一清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互见礼之后,朱瞻基开门见山地说道:“少师学究天人,足智多谋,交游广阔,淡泊名利。皇祖父和父亲也常跟我提起你,如今有机会跟少师学习,实乃瞻基之幸。”

姚广孝已经快七十岁了,在这个时代,属于是高寿。坐在朱瞻基的侧手边,他不动如钟,稽首说道:“一些虚名不足挂齿,今日见到太孙殿下,方知外界传言不虚,实乃明主之相。”

“皇祖父岁正壮年,父王殿下正值韶华,我不过稚龄童子,还请少师勿言外界之传。”

朱瞻基知道自己才七岁,跟他不能谈的太深刻,否则就会暴露自己年岁与经验不符的事实。但是有些话不直接说明白,以后耳边会多一个苍蝇,所以不得不说。

不等姚广孝回话,他又说道:“我跟解侍读,他们学文不学儒,跟一清子道长,玄真道长学武不学道,不知少师何以教我?”

姚广孝深深地看了才七岁的朱瞻基一眼,心中大为震撼。他有一副与皇上几乎一样的相貌,虽然称不上英俊,但是龙形虎相,气势逼人。

年仅七岁,就已经能跟大人侃侃而谈,一副不为所动的模样。

他不能理解,一个长于深宫的孩子,如何能有这样一副气势。也难怪皇上对他喜爱到骨子里,毫不犹豫将朱高炽封为太子,这都是托了这个太孙的福啊!

学文不学儒,学武不学道,文武双全了,他还能教太孙一些什么?

而且,太孙的话里也直接点明了,文与儒,武与道,不能混为一谈。

一清子和玄真看着姚广孝哑然,忍不住露出了看热闹的心态。他们两个虽然教了太孙一年半了,太孙对他们也很亲密,但是仅限于武学交流,从来不听他们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