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迁都(第2/3页)

污染和人口爆炸带来的压力现在还不需要考虑,仅仅一个粮食问题,就给明清两代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消费型城市,仿佛是一个巨型吸血虫,吸收着京城周边的资源。

在北方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时代,一个北方都城,消耗的资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还缺水,人少的时候不觉得,人多的时候……

其次,定都北平虽然在历史上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高评价,但是实际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弊大于利。

历史赞成派对永乐迁都的意见认为,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

朱棣本人就曾以北平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北平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

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例如土木堡之变、平军覆灭之后,明朝坚决地组织了北平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而历史反对派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平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

历史上的朱瞻基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平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原因。

对于永乐迁都,如果不是今天恰逢其会,朱瞻基根本就不会想起这件事,所以完全没有准备。

但是这件事关系太大,甚至影响了到了今后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想要让一心迁都的朱棣改变主意,朱瞻基必须要拿出合适的理由。

他如果是个大人,可以随便夸夸其谈,但是他现在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想要说服朱棣,难度就倍增了。

朱棣笑着看着自己的孙子,想听听这个六岁的小家伙有什么正当的理由。

朱瞻基也感觉自己亚历山大了,这件事不该是他应该掺和的。但是既然适逢其会了,自己如果不改变历史,那算什么穿越者呢!

所以他只是想了一下,就说道:“孙儿在北平冬天需要穿五层衣裳,到了应天,只需要四层。北平亩产不到三石,但是应天却亩产四石以上,北平粮食不足。还有,修建新的皇宫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和物力,让百姓生活更苦。”

朱棣笑问:“没有其他理由了吗?”

如果自己是二十六岁,哪怕只有十六岁,也能有理有据地讲道理摆事实,但是这个年龄,实在太尴尬了。

他只能摇了摇头。

朱棣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但是国都在北方,就能靠近草原,打败蒙人啊!”

朱瞻基叫道:“那更不能了。谁打架会先把脖子伸出去让别人抓住了再打啊!”

众大臣开始没有敢插话,但是听到朱瞻基这么说,就有大臣忍不住跪下说道:“世子殿下英明,此话虽然粗俗,却也是正理,请陛下三思。”

朱棣是个战争狂,迁都为的就是能靠近草原,跟蒙人一决高下。

但是他也是一个战略大家,听了朱瞻基的话心里也被触动到了。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臣,淡然说道:“苏爱卿平身,迁都之议本就未决,现在只是考虑在北方建立陪都,方便我大明对草原用兵。此事……再议吧,众爱卿请回……解爱卿请留步。”

众大臣纷纷鞠躬长揖。“是!”

不应该是说喏?怎么就说是。

朱瞻基有些纳闷,自己也有些不明白这个时候大臣们应该怎么说。

他却不知道,自己在几个主要大臣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已经在众大臣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