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穆罕默德的家世出身和宗教使命(569—609 A.D.)(第2/2页)

不过,“自然”和“人生”这两本大书在他的眼前展开,那些被归之于这名阿拉伯“旅客”的政治和哲学观点[170],说来多少还是出于人们的幻想。一般认为他对世间的民族和宗教做了一番比较,发现波斯和罗马这两个帝国的弱点,用怜悯和愤怒的情感观察这个时代的堕落,决心用一个真主和一个国王的名义,把具有所向无敌精神和原始简朴美德的阿拉伯人全部统一起来。我们从更精确的探索中得知,穆罕默德在到叙利亚的两次旅行中,并没有去参观东部的宫廷、军营和庙宇,只去了波斯特拉和大马士革的市场。他随着叔父的商队外出时也不过13岁,在把卡蒂嘉的商品处理完毕以后,职责所在使他要立即赶回。在这种来往匆匆的游览过程中,天才的眼睛可能见识到普通伙伴所忽略的东西,有些知识的种子可能撒布在肥沃的土壤上。只是他根本不懂叙利亚语,必定限制了他好奇心的满足。而且在穆罕默德的生活和著作中,我无法看出他的视野曾远及阿拉伯半岛以外的世界。宗教活动的虔诚和商业行为的召唤,使得每年都有大批朝圣客从世界各地前往麦加,在那个荒凉的角落集结起来。从群众的自由交往和谈话中,一个只会本国语言的普通市民,也可以学习到各部族的政治状况和特性,包括犹太人和基督教的理论和运用。某些带来好处的异乡客受到引诱或是逼迫,要求受到殷勤接待的权利。

穆罕默德的仇敌曾经提到犹太、波斯和叙利亚的僧侣,指责这些人在暗中帮助他写成《古兰经》。[171]相互交谈有助于加强理解,但唯有独处沉思始能培养天才,作品的一致可以表明出于同一个艺术家之手。穆罕默德从幼年时代就开始爱好宗教的沉思默想,每年斋月一定会离开尘世和卡蒂嘉的怀抱,前往距麦加3英里的希拉岩洞。[172]他向虚假或狂热的精灵请教,这些精灵并没有居住在天堂而是住在先知的内心深处。他用伊斯兰教的名义向家庭和宗族宣讲教义,其中有永恒的真理,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杜撰,那就是“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