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请设火器司(第2/3页)

可若你敢阻拦新法,哪怕嘴里全是歌功颂德,也绝无好处。

如此务实之辈,对于使唤贾琮一个年轻臣子,心里没有一丝负担。

只要好用能用即可。

贾琮出身江南大族,至今贾家在金陵依旧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此为其一。

其二,新法在江南最难推行之地,也是文华最盛之地。

诸多德望高隆之大儒名士,别说当地督抚知县,就是宁则臣亲往,也要以礼相待。

宁则臣的师承,可算不上什么“豪门”。

然而在这一点上,贾琮却有得天独厚之优处。

他是如今江南文名最盛,几已立地成圣之松禅公的关门弟子。

还有天下文宗孔圣传人,衍圣公牖民先生看重。

所以是师承名门,且算得上是江南文乡的自己人……

其三,贾琮自身更是才华横溢。

数首诗词,名动天下,为世人传唱。

这等才子南下,必为江南人所敬仰喜爱。

对其所为,总会有许多包容……

再加上贾琮行事素来不见轻狂,可以托付重任。

此三点长处,少有人能及,故而可用。

当然,此事自然不会以他为主。

朝廷还未荒唐至此,贾琮毕竟太过年轻……

崇康帝看着贾琮,温声道:“不是让你去和那些人敌对,你去南边,先把锦衣卫给立起来,堂堂一锦衣亲军指挥使,三品大员,总不能就带着手下那几个人办事吧?再者,南边海外洋人也多,你正好给朕收集些海西诸国的情况,详实一些。你之前呈上来的奏折朕看了,朕没想到,徐日升、张诚他们竟会和厄罗斯罗刹鬼是一教兄弟,险些坏了大事。这等情况,你收集的越多越好。”

听崇康帝提起,贾琮心中高兴,没有白费他一宿功夫,道:“陛下,厄罗斯重在西方,所以绝不会大肆挑衅大乾,也没那个实力。臣以为,绝不可割让大乾疆域。北海是汉时苏武牧羊之地,自古便为我汉家河山,绝不可弃!”

一众君臣闻言,面色都古怪起来。

吴琦川抽着嘴角问道:“贾琮,苏武牧羊时……那是匈奴人的地盘,怎会自古便为我汉家江山?”

贾琮连一丝认错的表情都没有,正色道:“吴大人,匈奴人今日何在?”

不等吴琦川答,他便自答曰:“自两汉时强汉铁骑将匈奴打断成南北两部,北部不知所踪,然南部却臣服于大汉,赐国姓,成为汉之藩篱。

至魏武统一北方后,又将匈奴人分为五部,使之互相独立,以便分而治之。这五部分居于今之汾阳、祁县、隰县、忻州及文水,俱在晋西境内。

虽日后再度作乱,但终究还是失败,血脉散落融入在华夏各族血脉之中。

今日晋西刘姓者,未必无其血脉。

所以,匈奴曾占之地,便该是大乾所拥之地。

北海,自古就是大乾疆土!”

崇康帝看着贾琮看了半晌,缓缓点头道:“你说的极有道理,朕也是这样想的……”

贾琮躬身道:“陛下英明!”

宁则臣在一旁干咳了两声……

崇康帝回过神来,觉得那么遥远的蛮荒之地,不该是今日之重点,不能被贾琮岔开来……

他清了清喉咙之后,正色道:“你才从黑辽归来,也不必立刻动身南下。朕再给你三日休沐之期,好好在家休养一番。等南下后,一要尽快筹立起锦衣卫的骨架,招办人手。其二,协助两江督抚,推行新法。你不能只将贾家那些田地清理干净,自身无罪就得过且过,你还是大乾二等伯,锦衣指挥使,就要让新法大行于江南!”

贾琮明白,人家看重的不是他有多厉害,是要借用他的身份,去给江南督抚们当枪使当刀用,为新法披荆斩棘。

只是,他虽明白,却无推却之法。

他不是宁远,没有父祖在头上遮蔽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