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世翰堂(中)(第2/3页)

那监生见此,眼中闪过一抹喜悦之色,而后折身,正色对世翰堂的伙计道:“我为国子监内舍监生张元,字子奋。今日诸位乡贤,皆明礼之辈,不会做不教而诛之事。你有何话可说,尽管道来。”

那伙计敬畏的看了张元一眼,躬身老实道:“这位大老爷……”

周遭监生轰然失笑,那张元也哭笑不得,道:“当不得老爷之称,唤我相公就好。”

说此言时,张元面色隐隐有些不自然。

喊他相公和喊他老爷,是有分别的。

若是举监监生,会试不第,那是有资格被称为老爷的。

因为举人便是老爷。

可荫监,只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也就相当于秀才身份,只能被称为相公。

虽然荫监并不大瞧得起落第的举人,可对于他们的身份,还是羡慕的。

那小伙计对这些好似都不大懂,只懵懂的点头,道:“哦哦,是,相公大老爷明鉴:我世翰堂,绝不是嫌贫爱富,或是心黑贪婪之辈。虽然碍于苦衷,不得卖一套十三经与这位大娘,可我们东家却自己出银钱,从别处买了套十三经,一文不要的送给这位大娘。只是这位大娘不愿要,我们也真真没法子啊!”

众人闻言愕然,愈发糊涂,多半不大相信。

不过看到小伙计手上的书箱,也不得不信。

张元也是一怔后,看向那老妇,道:“老人家,这伙计说的可是实话?”

那老妇人还在落泪,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道:“是实话。”

“咦!”

众人又一片哗然,闹不清搞什么名堂。

张元也蹙起眉头来,看了看妇人,又看了看伙计,之后对那满身伤感之气的老妇道:“老人家,你为何非要买他家的书?”

那老妇道:“这位相公不知,老婆子本是城西十五里外二贤庄赵家妇,先夫病故八年,只与一子相依为命。

因是老来得子,先夫在时,每日教导我儿,要用心读书,日后考取功名作秀才相公,做举人老爷。

先夫听闻都中有一名为世翰堂的书坊,这家书坊内的书,是大乾顶好的书。

因而省吃俭用,攒了好些日子,才托庄子里蒙学教谕,从都中带回一套四书五经来。

只恨命苦,在此之后没几日,先夫就病逝了,留下我们孤儿寡母度日。

好在我那儿子争气,不贪顽不淘气,日日苦读不辍,连学里的先生都赞他读书好,必能进学。

正打算过了今年,就下场赶考。

可谁知,我那苦命的儿,竟得了咯血之症,一病不起,命不久矣……”

“唉!”

众人多有怜悯之心,听闻此等惨事,无不大起同情。

就听那老妇再道:“请了多少郎中,都说只能熬日子了,不行了,老婆子眼睛快哭瞎了,也没用。倒是我那儿,心地广阔,只说命该如此,不需太过费心,还整日劝老婆子莫要哭。”

愈说愈惨,周围人都红了眼圈。

有出主意请名医的,有贡献偏方儿的,还有愿意捐点银钱,帮一把的。

可那老妇竟拒绝了:“家里有三亩薄田,老婆子还能做得动农事,有饭吃,有衣穿,如何能要诸位好心人的银钱?断然使不得。唯一难过之事,便是我那苦命儿还有一桩心愿……”

张元原本还觉得事有蹊跷,今日之事太过巧了些,不过在看到老妇如此悲伤,而且连周遭百姓的捐银都舍弃不要时,心里就再没怀疑了,他道:“老人家,令郎心愿,可是想再买一套世翰堂的书?”

说着,张元抬头看了眼门面不显的世翰堂朱楼。

他其实是知道这里有家书坊的,只是他的书籍多是家里管家买办购买,极少需要他亲自去买。

国子监的监生,多半都是这等情形。

所以虽然世翰堂距离国子监极近,可这些监生们竟极少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