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伐军指东打西征上都(第2/10页)

这下脱火赤心中大定:若判断不错的话,在全宁城与也速大战的一定是常遇春,而且带走了明军中所有骑兵,不然向全宁进军的速度也不会如此迅速,不然明军的骑兵主力去了哪里?

这一定是李文忠听到了常遇春在全宁大捷的消息,不甘所有战功都被常遇春一人独得,才孤注一掷回头欲吞下大宁!就凭你所部那些步卒?攻城倒是可以派上用场,可是,本相爷能让你靠近大宁城墙吗?

脱火赤的战争常识:步卒只能用来攻守城池,平原以及丘陵地带的野战,步兵数量多少对战局没多大关系,面对蒙古铁骑的驰骋冲杀,步兵只有伸头挨宰的份。

尤其是李文忠那“准王爷”身份,令脱火赤心安之余又不由心中一动:若是集中大宁全部主力铁骑杀出城去,一个冷不防直下李文忠中军,说不定能替圣上立下绝世大功!

就算没有李文忠这只“肥羊”,善于野战的蒙古铁骑也是要出城决战的,焉能让李文忠指挥步卒将大宁给围了?那时蒙古铁骑被封锁在大宁城内,有力也无处使呀?将这些马背上的蒙古勇士当作步兵来驻守城头?那岂不是大材小用了?

浪费人才要不得!贻误战机更要不得!时间不等人,难道要等常遇春率骑兵主力回师大宁?那时明军步兵有了骑兵的掩护,也许当真能将云梯竖上大宁城墙!

脱火赤的好战本性被彻底诱发了,索性孤注一掷集结了大宁所有兵力,铁心要给李文忠一个迎头痛击!

63

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在六月初五那天顺利击溃了也速全宁部队,随即回师大宁。

其实,在常遇春骑兵部队日夜兼程赶回大宁的时候,李文忠就做好了拿下大宁的一切准备,并且飞骑禀告常遇春,在征得主将同意的这段时间,李文忠便率主力步兵开始慢慢围向大宁城了。

回师拿下大宁,毕竟是二人早就议定之方略,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击溃全宁也速主力,出动在外的明军需要补充粮草,而粮草却不能单单依赖从北平长途运输,唯有拿下了元军在大宁路的粮草集结地大宁城,明军主力才能精兵足粮放心西进。

李文忠之所以故意放慢回师速度,自然是在刻意等待常遇春的骑兵部队,李文忠不敢强行攻城,一旦那蛮横鲁莽的脱火赤发觉势头不对,来个弃城而走,并且在临行前在大宁城放上一把大火,那明军也就白忙活了,为了等待北平运来的辎重,明军也不得不滞留大宁,被迫推迟大军西进的日程。

一旦把战事拖延下去,上都的元帝肯定有了充足调兵布防的时间,明军将被迫与困兽犹斗的蒙古人周旋在广阔无垠的蒙古大草原,那时战局将向何方发展?谁也无法预料!

所以,李文忠给未来的大宁作战目标排了一下顺序:歼敌是初步,克城重于歼敌,而克城的目的是缴获!当然,不歼敌就无法顺利克城,不克城也无从谈起缴获——总之缴获军资是最终目的!

说来说去,最重要的还是歼灭脱火赤那万余骑兵,而且必须歼灭于城外,甚至能不能全歼都无关大局,关键是让脱火赤率军出城,能不经血战拿下大宁城才是第一要务。

根据这个原则,李文忠才与全宁前线的常遇春数次飞骑通信,提出了自己巧取大宁城的建议,按照常遇春回军的速度,开始对大宁步步逼近。而控制进兵速度的主要原因却是为了避免脱火赤提前出城作战。

何时才是促使脱火赤出城的最佳时机?这就要看李文忠把握接敌距离了,李文忠清楚:按照脱火赤的性格,自己越是表现的小心翼翼,那尚未领教过明军厉害的脱火赤,便越会依仗自己的铁骑优势出城作战,而时间却不会拖延太久,脱火赤不会坐等明军骑兵回归到步兵主力中,当在三五天之内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