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阴暗面:盛世之下,干净东西真不多(第2/10页)

晚明前清时代,我国曾经产生过一部伟大的天文历算著作——《崇祯历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说:这是一部“包括当时所有科学知识的不朽巨著”。这部巨著,就是在徐光启所推荐的传教士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帮助下完成的。

邓玉函(SchreckTerrenz)是德国传教士,本人是山猫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成就斐然,与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天文学家开普勒是好朋友,曾经向开普勒介绍过我国的古代典籍《尚书》、《诗经》、《春秋》及《尧典》中对日食和星辰方面的记载。他是在北京去世的,对我国晚明前清近代天文历算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邓玉函死后,最突出的人物就是汤若望了。他对推动晚明时代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影响。那时,天文历算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个官职。中国官员非常讨厌这个有可能抢夺他们官位的洋夷,因此,汤若望曾经受到过士大夫们的猛烈抨击,使他受到多方排挤和难堪。崇祯四年,徐光启奏请崇祯皇帝批准,安排汤若望和一批中国天文官员,同时观测一次日食,结果,汤若望的计算与观测分毫不差,那批龌龊官员则丢尽脸面。梁启超认为,欧洲历算学的输入,是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书特书一笔的大事件。(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几乎都出现在那同一个时代。

大清入主中原之初,表现得颇有气象,只要是好东西就敢拿来用。汤若望编制的崇祯历,没有造福大明帝国,却便宜了大清朝,并且一直使用了将近两百年。就此,汤若望受到顺治皇帝的尊敬,威望很高,致使汉族士大夫们十分不安。

但在当时,没有人敢用“华夷之辨”这种意识形态来排外,因为在汉人心目中,皇帝和满族也是“夷”,这使他们很难受。到顺治十六年五月,当时只是江南省歙县秀才的杨光先开始发难,他不太明白西洋历算,对中国历法也所知甚少,但他懂政治。他认为,爱西洋历法十分危险,就像爱虎豹美丽毛皮而将它们豢养在卧室里一样,使用西洋历法就等于让我大清失去了上天赋予的正统地位,就等于奉西洋为正朔。因此,他明确提出,“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当时,顺治皇帝很喜欢汤若望,也就没人理睬这位忧心忡忡的爱国者杨光先。

顺治皇帝死后,杨光先再次上疏,受到四位辅政大臣的支持,结果,康熙三年发生了“历法狱案”,第二年,汤若望被判处死刑,南怀仁等一批传教士被流放充军,五位支持汤若望的中国官员被处死。而这位杨光先尽管不懂天文历算,却也顺利登上了帝国钦天监最高长官——监正的位置。幸好,此时偏偏恰到好处地发生了一场地震,汤若望方才逃过这一劫。被关了小半年的汤若望,气息奄奄地走出监狱,一年后,死在东堂,位置在今天的北京王府井北大街路东。

这件事情可能给康熙皇帝的影响特别大。许多年以后,他曾经说过:就是因为这场官司,令他发愤苦学。偌大一个帝国,连一部好历法都没有,实在不是件体面事儿。康熙八年,鳌拜等辅政大臣回家玩儿去以后,南怀仁上疏皇帝,控告杨光先依附鳌拜,无缘无故地冤枉汤若望意图谋反,并以同一罪名冤杀五位中国官员。议政会议讨论后,认为这杨光先的确罪大恶极,情节特别恶劣,建议处死,并为汤若望等人平反昭雪。康熙认为,杨光先年纪不小了,驱逐回安徽老家算了。结果,杨光先病死在半道上了。

此后,康熙便迷上了天文历算、数学和几何。他在养心殿附近专门辟出一间教室,里面摆满了最新的科学仪器。除传教士们进献的之外,他还让人仿制了许多,用来学习这些知识,几位有科学根底的传教士几乎每天进宫为他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