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梁山,挥斥方遒(第2/3页)

到了东京之后,皇帝和宋江进行了两次博弈。

皇帝的想法是,把这些好汉都分散成五股军事力量,然后各个击破。此时,宋江已经离开梁山,丧失了那么好的根据地,再行剿灭,可能就轻而易举了。结果,宋江以兄弟情同手足,一旦分开,可能会和朝廷发生流血冲突为理由,对皇帝的安排,进行了抗议。

皇帝不傻,真要是在东京把这些还没有解散的家伙惹火了,那还了得。

皇帝同意了宋江的要求。

不过,皇帝还有别的选择,就是让宋江的梁山部队去对抗大辽的入侵。你不是说要忠君报国嘛,我给你机会。

这次,皇帝完胜,宋江对皇帝这一指示,心悦诚服。

到了此时,梁山作为一个土匪组织,彻底宣告解散。梁山顺利地实现了宋江的目标——招安。

现在,我需要对宋江这个人进行一个定性的评价了。

其实像宋江这样的土匪头子,无论是在组织架构上,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对梁山进行了有效的改造。正因为如此,才成功实现了招安目的。

一般而言,在清平世界,土匪组织不可能壮大起来,这是由土匪团队的价值观、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决定的。

王伦时代的梁山,就是为打劫而打劫,他们没有价值观,其组织方式就是一个老大,加几个老二的方式。在资格排序上,他们有差异,但在权力大小上,并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在《水浒》故事中,很多小的山寨,就是几个合伙人,带着一群土匪去抢劫的模式。

到了晁盖时代,随着精英人物越来越多,梁山的人事结构越来越复杂。如果仅仅靠个人威信去维系这个组织的壮大,恐怕非常艰难。所以,宋江在没当老大的时候,就对自己当老大的合理性,进行了非江湖化的改造。

一个大规模的组织,仅仅靠江湖聚义,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信任感。江湖讲究的是平等,是意气,这么多老大,远近亲疏就是一个问题。花荣一上山,对晁盖不以为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晁盖就需要对组织加以改造。

人少的时候,论资排辈很容易,人多的时候,论资排辈就很难。尤其是晁盖这样的老大,他并没有尺寸之功,凭什么让那些人对他俯首称臣?一旦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合格,就会发生火并老大的悲剧。王伦是这么死的,其实晁盖也步了王伦的后尘。

宋江的优势是,在人多的时候,他在当老大的问题上,用天意取代了人意。他假借回乡接父路遇九天玄女,以及日后用石碣排座次,都在解决自己当老大的合理性问题。

其次,宋江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么大的一个组织,往哪里走,是一个问题。如果就是打劫过往客商,肯定养活不了梁山。如果造反,还没有这么大的实力,所以宋江采取了骚扰朝廷的办法,通过给朝廷捣乱的方式,让朝廷对他们进行招安。这就让梁山头领们有事干了,他们得对付目标产生的危机,把天天琢磨人,尤其是琢磨老大,转变为天天琢磨事。

再次,宋江对人员进行了有效调整。在王伦晁盖时代,大家排序虽然不一样,但地位基本一样,都是兄弟们的大哥。到底谁负责什么,完全没分工,属于盲目无序的工作状态,来了就抢。其实一个组织壮大了,就要提出符合组织资源的目标,而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安排组织结构,对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才能更好地将一个团队打造出战斗力。

分工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能力有大有小,所以宋江对梁山实行了层级管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不仅政治地位有差别,而且实际岗位的差别更大。这样分工,不但避免了各路头领不分功劳大小、能力大小,通吃大锅饭的悲剧,也缩小了个人管理的规模。此时,他只要对三十六个人进行集中管理就可以了,剩下的,则交给那三十六人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