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狱中老板(第3/7页)

有人把兰茨贝格监狱的生活比作旅馆生活,比作矿泉疗养地的生活。同一楼狭小房间的拥挤生活条件相比,要塞牢狱二楼可称为度假营。无论怎样称呼,兰茨贝格要塞牢狱是巴伐利亚最舒适的罪犯监狱。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把这一点视为巴伐利亚司法系统具有右翼倾向的又一证据。被判犯有政治罪的左翼人士几乎全都被押送到下肖嫩菲尔德监狱(Niederschönenfeld)。这所监狱位于兰茨贝格监狱以北57英里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住在二楼的那五名“不剥夺荣誉的犯人”——希特勒、克里贝尔、韦伯、莫里斯与赫斯——过着近乎修士般的生活。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阅读、写作和聊天。住在一楼的那些犯人则是一帮吵吵嚷嚷的家伙。他们中间几乎没有军官和专业人员。他们自称为乡村野孩子,在行为举止上也有相应的表现。“房间里总能听见大声嚷嚷,一直有人不停地出入十一号房间。”卡伦巴赫写道。他们相互开一些恶作剧的玩笑,欺凌新来的狱友,虚构戏剧,创编诗歌,按着原有节奏编唱新歌。在十一号房间里,卡伦巴赫提出了《体面行为和生活秩序十项注意》,内容包括“禁止往花盆里扔烟蒂……这里不是贫民窟,不是酒吧”;“禁止把衣物扔在椅子上,因为我们有衣柜”;另外还可以偶带恶意的笔触写道:“禁止大声喊叫……这里不是犹太人学校”。

在娱乐方面,他们甚至还用一把小提琴、一把鲁特琴和一个带响铃的自制“土耳其新月”组建了自己的“兰茨贝格监狱乐队”。担任小提琴手的是约瑟夫·格鲁姆,他原是慕尼黑警察,纳粹党秘密成员,暴动期间被捕入狱。兰茨贝格要塞牢狱完全成了一个欢乐之地。“我们在此受到的待遇无可挑剔,”赫斯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完全符合‘不剥夺荣誉’这个说法。”

遇到特殊场合,比如生日、假日和多个周六晚上,住在二楼的那五位要塞重要人物(他们的住处被一楼犯人称为“陆军元帅山”)便走下楼来,与步兵们共进晚餐。希特勒这位城堡之王坐在长桌首席。每个人都竭力保持着严格的军事风范,立正站立,直到希特勒到来同他们一一握手。然后他们便开始痛快地随意饱餐一顿。他们聚餐时往往默不作声,吃得飞快,直到希特勒最后按照德国传统发出一声进餐时间的问候,"Mahlzeit!"[3]聚餐就此结束,然后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开始轻松随意交谈一段时间。香烟、雪茄和烟斗纷纷亮了出来。可以想见,聚餐后的谈话最后常常变成希特勒的个人独白。他从不介意自己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由于坐在餐桌旁边的这些人,在他看来最接近啤酒馆里的听众,于是他常常开始朗读一些正在写的书稿章节内容。据黑姆里希披露,每逢这个时候,前来聚餐的犯人都被希特勒的高谈阔论给迷住了。“我们听着他的话语,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只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卡伦巴赫回忆道。

有时,特别是在下雨天无法去花园里散步的时候,希特勒就于上午10点在休息室里举办讲座,给他手下的那些人讲一些政治和世界史方面的内容。希特勒就像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一样,甚至还用上了摆在房间里那个安装着木架的教学黑板。据卡伦巴赫回忆,希特勒给身边那些全神贯注的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在维也纳的贫困生活,讲述了从有缺陷的跨国议会中吸取的重要教训,以及(具有强烈反犹太主义倾向的)市长卡尔·卢埃格尔的伟大业绩。卡伦巴赫写道,希特勒“往我们的头脑里强行灌输”的概念包括“民族与种族,鲜血与土地……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在希特勒的信念体系中,保护自己的种族是最高价值观,让怒火冲天的德国人接受这种观点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