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神秘莫测的升迁(第2/3页)

他那一年所受的“大学教育”不仅改变了他的战略眼光,也改变了他本人。希特勒曾一度自我怀疑、失意沮丧(在暴动期间及事后,自杀和死亡这些念头总是反复出现)。但是希特勒却在监狱服刑期间转变成了一个过度自信的人,抱着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确信自己可以拯救陷入种种不幸境遇的德国。他将1923年11月9日那次自我毁灭性的进军行动重新塑造成为英雄壮举。希特勒从日常政治活动中全身而退,狡猾地让纳粹党内部内讧、厮杀。这样他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使纳粹党起死回生,按着自己的意愿重新塑造纳粹党,将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出狱后的希特勒精神抖擞,以救世主自居,准备向高官要职一步步地迈进。希特勒暴动时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后来成为东部占领区事务部长的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曾直白地说:“先有1923年11月9日,然后才有1933年1月30日。”——那一天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4

在对阿道夫·希特勒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中,重点一直是1933年至1945年第三帝国令人痛苦的12年。这可以理解。然而在这之前的14年(1919至1933年)却是了解希特勒政治崛起和纳粹噩梦的关键。历史学家海恩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写道:“希特勒是如何执掌大权的?这依然是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历史中最重要的问题。”5这个问题如今继续困扰着全世界。甚至希特勒最亲密的心腹之一——汉斯·弗兰克,1946年在纽伦堡受审期间所写的忏悔回忆录中称,希特勒向权力的攀爬是“神秘莫测的升迁”过程。6但是我们一直在尝试着要破解这个神秘的过程。一个失学的前陆军二等兵,只是嗓音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异常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德国救世主,后来如何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领导数百万人的领袖呢?那位头脑敏捷,对历史和命运似乎胸有成竹、声音洪亮的小个子,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数百万人为之倾倒呢?1923年,希特勒由于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远离了政坛。后来他在监狱牢房里又是如何脱胎换骨,最终平步青云,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呢?为了得到答案,我们将再次转动历史的魔方去寻找蛛丝马迹。

希特勒14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学徒”时期,即1919至1923年。当时这位新近自我发现的政治家正在适应环境,学习论战本领,文武并用,通过煽动性演说和暴力革命获取权力。希特勒曾经说过:“从1919年至1923年,除了革命,我什么都没有想。”7

第二个时期是1925年至1933年,通常被称为“战斗”岁月。这一时期起点的标志是:希特勒在当年暴动失败的同一间啤酒馆里重建了纳粹党。经过八年的激烈政治斗争,1933年,希特勒终于在柏林出任德国总理。

在两个奋斗发展时期之间便是1924年,也就是希特勒在监狱服刑的那一年。尽管这一年具有明显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纳粹历史上记录最少、最不为外界了解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希特勒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联系在一起。1924年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希特勒的关注重点,坚定了他的信仰,为他跨越似乎是难以逾越的失败障碍,并扬眉吐气地东山再起做好了准备。这一时期正是本书的研究内容。

要想搞清楚希特勒在监狱中的彻底转变,必须先了解使他入狱的那场暴动。要想了解那场暴动,就应该先看一看1923年前10个月,巴伐利亚州失控的狂热政治局面。了解了那时的巴伐利亚政治局面,就等于拉开了20世纪20年代魏玛共和国奇异政治嘉年华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