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亲王十字军(第2/7页)

在东征的亲王与写信引发这次东征的皇帝之间的第一次会面中,阿历克塞一世的担忧要多得多。虽然于格的骑士数量较少,进城时也有些狼狈,但他们显然比彼得的杂牌军更加威武雄壮,而皇帝并不确定他们的动机。像所有东方的居民一样,他对十字军东征的行为感到困惑。尽管被穆斯林围困,并与之殊死搏斗了超过4个世纪,但东方的基督徒从未萌生过发动“圣战”的想法。正如公元4世纪的名人该撒利亚的圣巴西流(Saint Basil of Caesarea)所说,杀戮有时是必要的,但绝不应当得到赞扬,更不可能是罪恶得到宽恕的理由。

穆斯林几个世纪的入侵(并且多数入侵以胜利告终)并没有让基督教会改变立场。公元10世纪,伟大的战士皇帝尼斯弗鲁斯·福卡斯(Nicephorus Phocas)打退了穆斯林的入侵之后,请求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追认那些在抗击穆斯林的战斗中死去的战士为信仰的殉道者。尽管这是近3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国家在对抗伊斯兰教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但主教坚持己见,明确告诉皇帝尽管有时必要,但杀戮绝不光荣——更不用说神圣了。

对拜占庭人来说,这些在君士坦丁堡的骑士声称要为了赎罪而进行一场正义的战争,实在是值得怀疑。而他们的随军神父又加剧了这种疑虑。东方的神职人员不得携带武器,但举目望去,西方的神职人员都带着钉头锤,身穿盔甲,领导着部队,这太令人紧张了。许多拜占庭人认为,十字军只是表面说得虔诚,实际上东征的真正目标根本不是解放耶路撒冷,而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外国的访客来到这个帝国的首都,往往会为之惊叹,但这种情绪总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贪婪。从5世纪的匈人领袖阿提拉(Attila)到不久以前1085年的诺曼人入侵,这种情况拜占庭人已经见过太多。这次这些粗鲁的西方人也没什么区别。

因此,阿历克塞一世必须谨慎行事。这次东征的矛头很有可能会转向他——隐士彼得的部下已经足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应对伊斯兰教巨大威胁的同时,他还可能不知不觉多了一群基督徒的敌人。所以他首先考虑的就是保护帝国以及首都。毕竟,这本就是他起初求援的原因。

如果说韦尔芒德的于格是阿历克塞一世看不透的谜,那么拜占庭人同样让十字军战士难以理解。十字军轻蔑地把这些人称作“希腊人”,认为他们看起来软弱又无能。他们喷了太多香水,在各种事物上涂抹橄榄油,穿着打扮也更像是波斯商人而不是罗马战士。皇帝本身甚至更加让人困惑。十字军应邀前来支援,那皇帝在东征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他不御驾亲征,至少也应该派出自己的东征军。

最后那条显然是不可能的。拜占庭帝国小心翼翼地在强敌环伺之下维持着如今的局面,就是因为除非必要,不然决不拿军队去冒险。为了生存,运用外交手段和仔细选择目标进行打击是必要的。但与阿拔斯王朝正面对抗,攻打战略上的孤立城市耶路撒冷简直愚蠢至极。拜占庭帝国和十字军目标上的鸿沟,最终将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也是未来悲剧的起源。

不过,当时一切都还足够顺利。根据各种说法,阿历克塞一世展现出了东道主的风范。接连不断的礼物和宴请让于格简直眼花缭乱。然而,所有的礼物都有代价。皇帝对西方社会足够了解,知道骑士都要恪守誓言,他真正的目的是让这些骑士效忠于自己。阿历克塞一世可能从不信任十字军,但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利用他们。

起初于格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自己才是十字军的领袖,不愿意屈居任何人之下。此外,如果他立下誓言,而届时其他几大贵族都表示拒绝,那他就会显得很蠢。但阿历克塞一世步步紧逼。他暗示,如果于格宣誓效忠,并把之前夺走的任何城市或领地还给拜占庭,他就会考虑派帝国军加入十字军,甚至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亲自出征。送给于格的礼物更加奢华了,但威胁的意味也开始明显起来。51护卫他回到宫殿的仪仗队忽然加强了武装,也没那么好说话了。于格试图返回营地,但护卫却礼貌地提醒说他是皇帝的贵客。被软禁几天之后,于格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