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君士坦丁和教权统治(第2/8页)

穿越过平原地区,君士坦丁和他的大军严阵以待,同时也在寻求神赐的吉兆。预言家和魔法师在马克森提乌斯的营帐里来来去去,让他身心俱疲,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平息他们带来的影响。在万神殿内,代表所有不同宗教神明的神职人员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用于占卜的动物内脏或是鸟儿飞行的轨迹,向马克森提乌斯保证他会顺利得到神的恩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对手也听到了神明同样的许诺。

置身于尘土飞扬的营帐中,周围是喧扰的军队生活,君士坦丁双膝跪地,念出了那能够改变历史的祷文。在日后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君士坦丁曾说自己当时抬头望着天空,企盼真正的上帝能够显露他的真容。令君士坦丁震惊不已的是,他看到一个由光芒组成的巨大十字架浮现在天空中,与过去他所崇拜的太阳的光辉交相辉映,显现出了“凭此神迹,助你征服”(IN HOC SIGNO VINCES)字样的铭文。君士坦丁为这奇景大大震撼,他不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前进,但当夜晚来临时,这一切都在梦中得到了完美的解释。耶稣基督本人现出了真身,向他展现了同样的神迹,然后指引他将这个神迹作为自己的神圣护身符。一觉醒来,君士坦丁严格遵循基督旨意打造了新的旗帜,将传统的异教图腾替换为一个十字架标志,顶上是一个花冠和基督名字的两个首字母。将崭新的神圣旗帜作为护卫,君士坦丁的大军势如破竹,顺利取得了大捷。马克森提乌斯的军队被迫退回罗马,但大多数人都在试图跨越米尔维安大桥时掉进河里淹死。在混乱之中,马克森提乌斯被沉重的盔甲武器压得不堪重负,也像他的诸多士兵一样,掉进了满是已死和垂死之人的河中。他的尸体在第二天被发现,并被打捞上岸,君士坦丁士气高昂地进入罗马城,将他的敌人的头颅高悬在矛尖之上。当他进入元老院议事厅时,元老院成员对他表示热烈欢迎,而君士坦丁断然拒绝了为异教的胜利之神举行祭祀仪式。他宣称,暴君已经灭亡,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种自夸的言辞事实上比君士坦丁本人意识到的更具远见。虽然需要历经久远时日证明,米尔维安大桥战役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君士坦丁一方高擎着十字架和利剑,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事实上远远大于简单地击败一个大敌——他将教会与国家两者融为一体。对教会和国家双方而言,这不啻一柄双刃剑。基督教会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奇怪的是,尽管对基督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君士坦丁却从未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名基督徒。自始至终,他并未真正理解这个他所接纳的宗教,最开始他似乎只是承认了耶稣基督在罗马众神的万神殿之中占据一席之地罢了。无敌太阳神和战神玛尔斯的形象继续镌刻在罗马帝国流通的钱币上达数年之久,君士坦丁也从未放弃他的古罗马宗教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即古老异教的最高祭司头衔。学术界已经花费了无数笔墨去争论这位皇帝是否真正彻底转变了信仰,但这样的推测并没有切中要害。君士坦丁真正伟大的智慧在于他不像前人戴克里先那样将基督教视为威胁,而是视为一种统一国家的策略。在那些决定性的关头,他的长远目光带来了成果,无论是真正改变信仰或仅仅是政治上的妥协,君士坦丁都为帝国和教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对基督教的迫害彻底终止了。从此以后,曾经饱受压迫的信仰在帝国占据了支配地位。

异教的罗马元老院并不清楚是什么转变了他们新的征服者。他是一位旗帜鲜明的一神论者,但究竟信仰何种宗教还并未为人所知,因此,像任何时代的政治家一样,他们决定采用最稳妥的方式,为君士坦丁建造一座凯旋门,上面镌刻的铭文却语意模糊,只是提到了在大战中帮助他获胜的“神明”。君士坦丁本人对这种模糊的表达却非常满意,他在313年颁布了一道宽赦法令,正式将基督教合法化,但却没有将它定为帝国唯一的正统宗教。虽然基督教确实使他受益颇多,他的母亲海伦娜便是一位基督徒,他自己对太阳神的崇拜也使得星期日作为圣日而保留下来,但他本人对于成为一名传教士却并无兴趣。此时帝国的大部分国民依然是异教徒,君士坦丁也并不希望因为迫使人民改信一种新的宗教而离间君民关系。然而,他希望借助基督教支持他的帝国统治,就如同戴克里先借助异教信仰一样。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仁慈统治,让帝国上下团结起来,而不会出于宗教狂热而影响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