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风歌(四十四)魅力四射(第3/4页)

第二叫不计易主,什么叫不计易主呢?就是一个人一生跳了好几次槽,你比如说陈平叫三易其主,陈平是先跟魏王咎,从魏王咎那儿又跟项羽,又从项羽那儿到刘邦,这叫三易其主。所以陈平这个人到刘邦那儿以后,就受到两个人的排斥,一个是绛侯周勃,一个是颖阴侯灌婴,绛灌两个人就说陈平的坏话,说他什么呢?反复无常,跟魏王了,跟项王,跟汉王,这个人老爱变心、花心,一会儿跟这个,一会儿跟那个。第二个受到人们责难的是叔孙通,叔孙通更不得了,叔孙通叫六易其主,叔孙通开始跟的是秦始皇,但秦始皇不久就死了,他就跟着秦二世,等到秦二世想乱杀人的时候,他说了一番恭维话他跑了,跑了以后参加了项梁集团,跟着项梁,这第三个主人是项梁,项梁一死,他看着楚怀王熊心的势力大了,跟着楚怀王熊心,这是第四个了。后来一看楚怀王熊心不行了项羽行了,跟着项羽了。再一看彭城之战以后,他又觉得项羽不行了,跟了刘邦了,六易其主。这些人总是被人们古今,从古至今人们提到陈平,特别是提到叔孙通,一直到今天很多学者提到叔孙通,都觉得叔孙通这个人不行。

我想为陈平跟叔孙通说几句话,我想是这样的,两段话,其实人的一生啊大家要记住,真正关心你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是只看结果不问原因,所以你不要指望别人会多么认真地关心你自己,即使是非常欣赏你的人,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会忽略你,他们只看到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看不到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要理解别人,要学会不抱怨,不要抱怨这些事情,这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就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谁去问你六易其主的原因啊?没有人问,只看这个结果,然后就评论你。反过来你看张良,张良一出道就遇见刘邦,然后一直跟着刘邦,最后立功封侯,所以大家觉得张良很忠诚,叫从一而终,老是受人们表扬,叔孙通六易其主老受人们批评,其实张良叫幸运,叔孙通叫不幸运,所以我觉得像陈平跟叔孙通这种人,我们应当给他们一点宽容。刘邦的可贵就在于他不计较是不是易主之人,你看陈平来照样受信用,叔孙通来了也受重用,他不在乎你易主,换句话说,他不在乎你跟过谁,你只要最后跟定我了,我就对你很好,这就是刘邦有魅力的地方。

画外音:

陈平和叔孙通一生中不断地换主人,这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他们的缺点,而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的这种看法,无形之中放大了陈平和叔孙通的缺点,反而掩盖了他们两个人身上的长处。而刘邦恰恰不计较这一些,所以他能够看到长处并为我所用,这反而彰显了刘邦的个人魅力,那么刘邦的个人魅力还有哪些表现呢?

王立群:

第三,不计言语冲撞,哪个说话难听刘邦不在乎,说话难听最难听的莫过于周昌了吧,周昌这个人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嘛,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周昌,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周昌说“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你是那个亡国的夏桀和亡国的商纣王一样的国君,这话非常难听啊,但刘邦听完以后哈哈一笑了之,照样信用周昌。这个周昌后来在刘邦准备换太子的时候,他也是顶着刘邦,顶得很厉害,他一张口一个“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顶得刘邦非常厉害,但刘邦照样信任周昌,委以重任,把最后保护赵王刘如意的这个重责就交给周昌了。那说明刘邦对他的手下大臣顶撞他,他不在乎,你说话难听也好不难听也好,态度好也好不好也好,刘邦不在乎不计较,这样他才能团结一大批人啊,这非常难得的一件事,特别是做皇帝的人。但是等刘邦一死,吕后召赵王刘如意进京想害刘如意的,周昌不让他走,连下几道诏书周昌不让,最后吕后一气之下把周昌召进来了。大家听听吕后怎么骂周昌的,“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谴赵王何”,这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不知道我恨那个戚夫人吗?你不让赵王来是什么意思啊?周昌一句话都不说,周昌跟刘邦是顶得足足的,周昌遇到吕后一句都不顶,为什么?因为周昌知道刘邦这个人有容人的雅量,所以他敢跟他顶,同时周昌知道,吕后这个人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跟吕后顶一句就是死,所以周昌不吭了,周昌不说了,周昌以后跟着把赵王刘如意调进京,跟着就把刘如意给害死了,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