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风歌(二十)一升一降(第4/4页)

画外音:

密告韩信谋反一事,我们现在看起来其实是证据不足的,当时如果有人从中调解也许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汉初政坛的两个决定性人物,张良和萧何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一起失语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历史疑问呢?

王立群:

三杰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三杰的一杰已经给斩了,那两杰怎么不吭啊?大家想想这里边大有文章,我们先说张良,张良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刘邦一提到张良都是子房、子房,就称他为字,对他非常尊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但是这一次刘邦没有向张良问计,向陈平问计,但是刘邦又是发诏书,又是出动,又是出游,大会天下诸侯,张良能不参加吗,史书没有记载张良是去了是没有去,我相信张良去了,但张良没有吭,张良为什么不说话,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张良看到了刘邦要诛杀异姓诸侯王的决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觉得说了没用,不说了。第二,张良看到了杀了这些先降,将来再杀,把这些异姓诸侯王杀了以后,刘邦的江山才能稳定。第二种可能性我觉得不大,因为这时候刘邦还没有开杀戒,韩信降为侯以后,六年以后才被杀,所以这个时候谈杀还早,但是刘邦开始动手、下手来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张良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张良这个时候的态度,张良很多情况下是人家问他说话,不问不说,还有很多情况下,是你不问张良就要说,但是这一次张良始终一言不发,有关张良一无记载,张良什么劝啊、阻止啊、解释啊,一句话都没有,张良所有的表现写出来了中国的一句成语,张良所有这些表现就写出来一句成语叫明哲保身。还有一个人,该说话的萧何,萧何该说话,萧何为刘邦建了四大功劳,其中有一个功劳就是举荐韩信啊,韩信的军事才能最早发现的是萧何发现的,举荐人也是萧何,萧何又是作为相国有很大的权力,虽然这个行动,刘邦没有找他商量,萧何什么都知道,萧何干嘛不坑呢?一句话都不说,因为萧何就比较清楚了,张良是我们只能猜,萧何的事就比较清楚,萧何明白,第一,萧何对刘邦猜忌功臣,既有理性的认识,又有感性的体会,萧何体会得很深,萧何经了两件事我们在这儿没讲,将来我们会讲,这猜忌功臣连萧何都被猜忌了,韩信又是萧何举荐的,现在刘邦要收拾韩信,萧何这时候最担心的也是一句成语叫殃及池鱼,萧何最害怕的是殃及池鱼,只要不殃及池鱼,他也宁愿站在一个干地方,不想站到水边上。

画外音:

一封莫须有的密信,就让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从天上重重地落到了地下,难道刘邦不知道这封告韩信谋反的信证据不足吗?刘邦借机贬韩信为淮阴侯,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王立群:

张良撒手,萧何不吭,陈平出了个损招,韩信被抓、降职,但是这里边我觉得张良、萧何都好理解,这刘邦也弯转得太快了吧,这时间不到一年,顶多说一年之前,刘邦在洛阳南宫宴请百官的时候还得意洋洋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治国家,抚百姓,保障供给,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为人杰,都为我所用,之所以我战胜项羽。”这个话说了不到一年就把三杰之一给人家抓过来了,然后由王降为侯,你自己说的话,那个时候对韩信那么一个赞扬,现在突然之间这么一个转弯,怎么解释?你怎么解释这个话呢?当然刘邦不用解释了,他想抓谁抓谁,倒是后人替他做了个解释,非常恰当,下面我介绍有一个清人叫袁保恒,他写过一首诗,很有名的一首诗叫《过韩侯岭题壁》,是题在石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一个七绝,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讲七律就比较长了,七古就更长了,我们讲七绝,这个七绝是这样来写的说:“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你看这两句:“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说汉高祖刘邦的眼里边就两个英雄,“淮阴国士与重瞳”,一个是淮阴侯,国士无双的韩信,再一个是一个眼珠里面有两个黑瞳仁的重瞳子项羽,“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项王已经死了,将军指谁呢?指韩信,这刘邦眼里就两个英雄,这一个英雄已经死了,你还活着,你能够无嫌,不受别人的猜疑,“到考终”,考试的考,考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考,老也。老,考也。什么意思呢?考就是老,你能够不受猜疑地活到老吗?袁保恒这个诗写得很有意思,就把我们刚才那个问题回答了,实际上刘邦的外患是项羽,刘邦的内患是韩信,所以他收拾韩信是早晚的事,这才叫:“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事实证明他不可能不受猜疑的,所以韩信的被抓和降职是必然的,卢绾的由侯升王也是必然的,因为刘邦已经改变路线,由因功到因亲,这个变化也是必然的,那么对于刘邦来说光封一个卢绾也不行啊,卢绾当然是你的发小,是你的好朋友,你封了,但是还有一大批功臣啊,你还有一大批儿子、侄子,这些人怎么办呢?请看下集,分封之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