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称制之因(第2/3页)

从上可知,吕后此时权力多么巨大。

为什么吕后可以直接废立皇帝呢?

第一,吕后出手凶狠。

刘邦废立一个太子都没能办成,吕后却可以从容地废立皇帝。从这个意义上说,吕后在朝中行事比刘邦还要顺畅。这是为什么呢?

吕后是出名的凶残之人,刘邦废立太子还要和大臣们商量一番;大臣们不同意,刘邦也无可奈何。刘邦还挺有点民主作风,吕后绝不是这样,哪个小皇帝不听话,她就废哪个小皇帝,杀哪个小皇帝。

大臣们敢于反对刘邦,公开和刘邦辩论,对吕后,也就是一位王陵,还敢顶几句。其他大臣,包括陈平、周勃,都不敢顶撞吕后,惟恐引火烧身。

这主要是因为吕后蛮不讲理,动辄杀人。

第二,拥有三种巨大的政治资源。

吕后是皇族派的关键人物。

以刘邦八子为中心的是汉初宫廷的皇族派。他们是刘邦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因此,围绕着诸皇子形成了汉初宫廷的皇族派。

在皇族派中,吕后是个关键人物。吕后是嫡长子刘盈的生母,也是其他诸子的嫡母;所有的皇子都不得不向她称臣、称子。

皇族派虽然对吕后称制有看法,但是,吕后毕竟未直接称帝,没有夺走刘姓江山,名义上她还是将惠帝的“儿子”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有看法的皇族派还未到与吕后势不两立的程度。

吕后与功臣派的关系大体和谐。

汉十二年四月,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竟然四天秘不发丧,而与其亲信审食其商量,想杀尽天下功臣。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高祖本纪》)

这一阴谋被与审食其关系密切的将军郦商知道,郦商知道吕后欲杀尽天下功臣,立即进宫对审食其说,高皇帝已经故去四天了,你们不发丧,还想杀掉开国功臣。如果你们这样做,国家马上就完了(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史记·高祖本纪》)。你们想想,陈平、灌婴统率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燕代之地,如果他们知道高祖皇帝归天后你们在京城大杀功臣,一定会连手带兵攻入关中。大臣在内谋反,诸侯在外叛乱,国家的灭亡指日可待(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史记·高祖本纪》)。审食其把郦商这一番话转告吕后,吕后才放弃了杀尽天下功臣之心。

上述记载至少说明了两点:

第一,吕后对与刘邦一块起兵的“诸将”怀有强烈的疑惧心理。

吕后对与刘邦一块起兵的“诸将”疑惧最重,这种疑惧的根据是:与刘邦一块起兵的“诸将”原来与刘邦平起平坐,现在又要让这些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年迈的“诸将”来侍奉“少主”,他们的心理肯定不平衡。

应当说,吕后的“理论”并非全无道理,但是,真正握有兵权的异姓王刘邦在世时已经基本诛杀完毕;其他握有兵权的灌婴、周勃、樊哙都是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不可能背叛刘邦。

第二,吕后主观上杀尽“诸将”和客观上有所顾忌的矛盾心理。吕后与审食其的对话道出了她心中真实的一面——对手握重兵的诸将的疑惧;但是,郦商一番话又使她立即改变不发丧而诛诸将的想法。这暴露了吕后的两难心态:杀,怕反;不杀,也怕反。

但是,此事也反映了吕后的明智,她将功臣派划分为两类。

一是对她来说最具威胁的韩信、彭越、黥布“诸将”;

一是对她威胁不大的萧何、张良、陈平、曹参等文臣。

吕后首先是“借力打力”,利用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疑惧,重点打击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