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废立之祸(第2/2页)

最后讲吕后的应对得力。

没有刘邦支持的吕后为什么能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取得胜利呢?

吕后在听到刘邦提出废立太子之初,的确曾经恐慌过,但是,吕后并不是一个完全依靠男人征服世界的女人,这是她和戚夫人最大的不同;她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做出了重大努力。

一是借力打力。

吕后巧妙地利用了三种力量为自己服务:

一是朝臣反对“废立太子”的力量;

二是“商山四皓”代表的舆论力量;

三是刘邦对她“信任”的力量。

刘邦在决定终止废立太子一事时,绝对想不到吕后将来会残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邦并不完全了解吕后,特别是掌握了皇权之后的吕太后会多么霸道、残忍!

吕后巧妙地借用了这三种力量为自己争夺选票,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二是妻党势力。

吕后为刘邦及刘邦一家做出过重大牺牲,她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都立有军功,并封为侯;在吕后与戚夫人较量的过程中,吕后的妻党做了大量工作。劫持张良献计的是吕泽,“卑词安车”请“商山四皓”的也是吕泽。

戚夫人是单枪匹马,吕后却有着强大的后盾。

吕后靠手腕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是不是就说明刘邦废太子本身就是错误的呢?刘盈和刘如意哪一个更适合当太子呢?

刘邦对太子刘盈是否看走了眼呢?

太子刘盈的确懦弱无能,无法驾驭朝政。由于赵王刘如意过早被杀,我们无法证实刘如意是否能为一代明君;但是,如果我们相信刘邦能够识别韩信、张良的慧眼并未因戚夫人与吕后的争宠出错,那么,我们就应当相信刘邦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的判断并不会有错;因此,刘邦的废立太子实际上是废弱立强。惠帝的懦弱使他在帝王之位上难有大的作为,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储君强大。

但是,刘邦的废立太子,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年轻貌美的戚夫人得宠和患难之妻吕后失宠。因此,刘邦所行的废立很容易被人看作是为私情,而不是出于公心。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刘邦废立太子的私情因素;但是,刘盈、刘如意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以他开国君主的英明,他考虑更多的应当是执政能力。

可是,两种社会舆论严重捆绑了刘邦的手脚:

一是反对先立后废的舆论;

二是反对因宠妃而立其子的舆论。

这两种社会舆论使刘邦在处理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可能放开手脚。

刘邦在反秦、灭项的军事斗争中虽然历经风浪,但是,最终都获得了成功;可是,刘邦在家庭内部两个女人、两个儿子的取舍问题上却显得左右摇摆,优柔寡断。向左是刘盈,向右是刘如意,结果是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