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吕后应战(第2/3页)

戚夫人的专宠已经使自己失去了丈夫,但还保留一个皇后之位;刘如意如果立为太子就意味着儿子失去了皇帝之位,自己也将失去皇后之位。

因此,易位太子是帝位与后位的双重竞争。

但是,此时的吕后经过多年艰苦生活的历练,已经不是尚未出阁时的温顺听话的乖女儿,她已经成熟了。

吕后在短暂的惊恐之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应对,维护自己的利益。她有针对性地做了两点:

一是密切关注。

所谓“密切关注”就是关注事态的发展。《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记载了有关吕后“跪谢周昌”的故事。周昌是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的老部下,跟随刘邦一块儿起兵。他的哥哥周苛还是一位烈士,为守卫荥阳被项羽所杀。周昌坚决反对刘邦废长立幼。

刘邦问周昌废立太子一事,周昌口吃,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一听刘邦要废长立幼,非常恼火,他说:我的嘴不会说,但是,我觉得这件事绝对不可能做,陛下即使想废太子,我也绝对不接受这个诏书。由于周昌口吃加上盛怒,所以,才有“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诏”二语。这里的“期期”正是周昌结结巴巴说话的真实状态(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周昌的激烈反对丝毫没有引起刘邦的不满,更没有大怒,而是看着周昌结结巴巴的样子感到非常可笑。

几乎所有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讲《史记》的语言特色时都要把周昌这句话作为《史记》用口语人文的一个代表性例证。《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晋文王司马昭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邓艾,邓艾这个人说话也口吃,一说话就是“艾艾”,所以,晋文王故意逗他,你整天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西晋初年的邓艾说话就“艾艾”,西汉的周昌一说话就是“期期”,后人把邓艾的“艾艾”和周昌的“期期”,合起来称为“期期艾艾”,形容一个人的口吃。

本来,周昌之争是在朝堂之上,吕后如果不高度关注废长立幼之事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吕后却在朝堂“东厢”窃听,竟然听见了后世广为流传的这段谏词。因为废立太子一事关系到她和儿子的身家性命,所以,刘邦在殿中议论废立之事时她就躲在一边偷听。听见周昌激烈地反对,吕后非常受感动,所以,周昌下殿的时候,吕后看见周昌,跪谢周昌(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并感激地说:今天假如没有您,太子的地位差一点完了(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

“跪谢”周昌不仅对吕后来说是唯一的一次,而且,在中国古代史上皇后如此答谢大臣也仅此一见。

可见,吕后对废立太子一事多么重视!

二是求计张良。

此时,有人为吕后设谋,让他找张良。吕后就让他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因为,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一直以身体有病为由,长期病休。所以,很难见到张良,而张良的足智多谋又被吕后所深知。

吕泽一劫持张良,张良就知道吕后要干什么。但是,张良并不愿卷入太子继承这种极度敏感的问题之中,可是张良又是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功臣之一。但是,张良肯定不会像周昌一样直言进谏,所以,他对吕泽说:皇上在战争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听我的意见,但是,现在是因为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能了结的事。但是,皇上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皓,白,指发白)却始终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皇上对臣下态度一贯傲慢。如果你们想个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上朝之时陪伴太子,皇上一定会看见。皇上知道“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也许会有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