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玄学清谈(第4/9页)

同样担忧的,似乎还有问王衍话的乐广。

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少时家贫,性好老庄,知遇于王戎、裴楷,受提拔,进入仕途。

乐广善清谈,尚书令卫瓘见到他与名士清谈,感慨地说:“自从何晏、王弼、夏侯玄去世以及七贤云消后,我一直担心玄学将绝,现在又从乐广那里重新听到这种声音!”

有一次,就“旨不至”这个辩题,乐广跟客人进行了辩论。

“旨不至”出自《庄子·天下篇》,原句为“指不至,至不绝”,其意深远。“指不至”,“指”通“旨”,即具有共性的义理,或者说事物之本真(虚理)。至不绝,“至”可以理解成“物”(实体),其意初可解释为:具有共性的义理不能传至于具体的“物”,即使达到也不能绝对穷尽。

乐广以手中的拂尘为道具,向他的客人举了个例子:我拿这拂尘的尾柄去敲打桌子:“到达了没有?”

客人点头。

乐广往回一撤拂尘柄:“若到了,怎么还能回来?”

乐广所说的当然不是拂尘本身的去回,而是义理的本质特点,即传达至“物”,只是相对的。至此,我们看到了禅机的影子,仿佛唐朝禅师那般智慧。当时禅宗未立,而魏晋名士于清谈中已发禅机之先,实在令人称奇。

西晋东晋之交,在清谈上玄学与佛学有合流迹象,讲求言辞简约玄远而有深意。

在这种背景下,乐广的地位更加突出,被时人尊崇,超越了太尉王衍这样的人物。王衍也每每自叹不如:“我与乐广聊,我都觉得自己的话太繁复。”

乐广亦受到青年才俊卫玠的赞叹:“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听完这夸奖后,乐广一激动,把女儿嫁给了卫玠。其实是顺水推舟,求之不得,卫玠是天下第一美男,超过了潘岳。

再后来,乐广做到侍中、河南尹。晚年时,乐广对自己的玄学人生进行了反思,而渐渐倾向于儒家名教:老庄放诞,自然洒脱;但若天下,人人如此,时时如此,将是什么样子?这是乐广的想法。

有一天,乐广去胡毋辅之家串门。

胡毋辅之鄙弃世俗,性嗜酒,放纵而不拘小节,常与王澄等人裸体狂饮。

乐广上下打量了一下他们的身材,然后说:“如今天下已定,儒家名教中自有乐,你们何必这样呢?”

乐广的意思大约是:当初竹林名士超越名教是有特殊背景的,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仍弃名教而放旷,就值得商榷了。

但是,没人听他的。

乐广出了胡毋辅之家,沿着铜驼街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中出了宣阳门,来到洛水旁,正遇见回城的王衍等人,随后有了上面的问话。

站在河川边,青山依旧在,夕阳即将红。

乐广望着天际的云影,突然想起几十年前的三国往事,而现在风轻云淡,一切都已远去了。

乐广感慨不已。

他在水边坐下,西晋的傍晚一片寂静。乐广望着万古奔流的河水,不由自主地猛然战栗。

东晋的清谈

(一)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魏晋清谈,或在林下,或在室内,名士们身着宽松的长袍,手持用白玉做柄的拂尘,辩论时将其来回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