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永远的父亲(第2/2页)

我的父亲就是这千千万万从军学生中的一员。生在那样的年代,他用行动践行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但这段异域从军的经历却从此成为他人生中永远的亮点。不幸的是,这支在印缅战场摧枯拉朽的队伍回国后又遇到了国共内战,学生纷纷大逃亡。一时间,胜利者土崩瓦解,王者之师名存实亡。后来,父亲和他的战友大多重返校园继续念书,走上了知识精英科学救国的道路。但是在建国后那段不正常的历史岁月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公正对待,那段慷慨悲歌的从军经历居然变成了他们需要反复申明洗刷的“历史污点”,直至改革开放才予以改正。二○○五年,正值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向所有参加抗战的离休干部颁发荣誉勋章,父亲与他的战友却无一人获得。我为此不平,但是那群老人却表情淡淡的。经历了战争的惊涛骇浪,这历史的起起伏伏和个把身前身后评于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俱往矣!

二○○四年采访期间,有一次给仅在一周前采访过的老兵打电话,谁知他儿子说,老人家刚刚谢世。以后这样的事情就屡屡发生。在将近一年的采访中,至少有十几位接受过采访的老人相继离世,很多人甚至没能看到记录他们人生的新书出版。岁月的流逝就是这样残酷无情。二○○九年,我父亲也告别人世,到天堂与他的战友们会合。如今成都地区那一代金戈铁马的学生兵存世者仅寥寥数人。

这部《父亲的一九四二》呕心沥血写作三年,它是我第一部带有家族传记性质的长篇小说,我以父亲和他的战友为原型塑造了一群征战印缅的学生兵艺术形象。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部浓缩的印缅战争史,再现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是我在父亲墓前献上的一束小小的鲜花,以寄托儿子永远的怀念和哀思。

谨以此书,纪念所有为拯救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苦难而投身反法西斯战场的我的父辈,祈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安息!

作 者

2012年7月7日 于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