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白发(第3/4页)

方才觐见之时,梁廷栋宣读了任命的诏书,陈新这次毫无意外的当上了登州总兵官,署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的武官,真正的高干了。武散阶按着从一品的等级,初授荣禄大夫,跳过了奴儿哈赤干过的龙虎将军。武勋则没给他升,还是个护军。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荣誉,便是给他加衔太子少保,这个是文武通用的,通常都是身份的象征。

除了登州镇总兵外,其他都是虚衔,这些虚衔说来无用,但对朝廷是很有用的。一般的六部尚书要搞一个太子少保都是费劲的事情,六年考满才能到太子少保,九年到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这么强势的六部之首,也至少要六年到太子太保。

加太子少保,已经是正二品,但一路加上去却还有八级,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再上面还有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三孤、太子太保,最后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面还可以加八次才到顶,这些是文武通用的,说来有这个就可以和文官平起平坐,实际也没用,只是说出来好听。但有这个东西,就可以避免最后赏无可赏的情况发生。

就算陈新确实厉害,升到太师了,那也还有武勋可以升,所以这次没给他加武勋,他的武勋还是护军,后面还有四级可加,又可以混一下了。勋章是陈新的小红花,这些虚衔就是朝廷的小红花。用来应付那些立功多的人十分好用,也不用费银子。

到时候立了功,就给升一级,到后面三公就更慢,陈新的酒肉朋友延绥总兵吴自勉,就是都督同知,从一品的武官,熬到退休才混了一个太子少保的正二品虚衔。

总的来说,陈新的地位和祖大寿差不多了,祖大寿的少傅没了,左都督没了,署职降成了和陈新一样的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就剩一个平辽前锋总兵官的军职,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官职,皇帝是不敢取的。

卢传宗等人也都升了副总兵或参将,署职到了左府佥事。散阶到了骠骑或镇国将军,此时都在一旁眉飞色舞。

至于普通士兵的升迁,达到两三百人之多,陈新本不愿弄太多人有朝廷升职,免得在军中增加朝廷的影响力,但宋闻贤劝他按常例,最后还是报了,明军的升官都是按脑袋算,分奇功、头功、次功等等,虽然在陈新看来很不合理,但在明代也是没法的事情,明初是按战斗表现来定的,比如永乐时候的奇功就是破阵、夺旗、斩将、率先进击等等,相对更公平,后来大伙慢慢发现漏洞,慢慢的越搞越走样,打一仗杀几人十几人,报功的两三百,什么先击、夺旗、救援、抓奸细全都安排满,报功的权力又都在统兵官手上,大功都给他亲信占了,后来不得已才改成了按首级计算。

首级制弊端也多,杀良冒功和临阵争抢是最大的两项,一直争议不断,但朝廷找不出更好的法子,只能将就着用了。但在实际运用中,各镇的将官对分赏有一定的自主权,何良臣和戚继光都对首级制做了改进,何良臣是下来平分,戚家军就是战兵不得砍人头,火兵砍了大家下来分,前面的拿多的,后面的分少点,大概算下来,前面拿狼筅长枪刀牌的能搞到三两左右,火枪兵二两,火兵就只有五钱。

文登的战功是重视作战表现,不按人头记功,最后的作战奖励是以任务完成程度来计算,每次报功根据作战规模限制报功人数,加上独立的军法官制度,陈新认为应该是目前能实行的最好军功体系。

陈新吃着点心,脑袋中已经把升迁的事情想了一遍,顺带连炊事员火兵都想到了,崇祯吃完了燕窝羹,似乎比较满意,面色平和的跟几人介绍起点心的由来,温体仁十分凑趣的顺着皇帝的话头,让气氛更加融洽。

陈新看得出来皇帝今天心情很好,他不但给了陈新登州和金州之战的人头赏,连身弥岛之战拖欠的人头赏都给了,陈新又收入了五六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