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第3/4页)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道,“嗯,其实之前,弘慎也向朕推荐了他,此次他来江陵,便是留了苏定方在辽东代管地方,朕稍后会让弘慎直接去善阳治病,下旨让苏定方就地接任,至于长史嘛!倒是有几个人选可用,朕再斟酌一番。”

朝堂上要说品级到了这个位置的,其实就是褚遂良,宇文节,张行成这些当初在安北大都护府担任过长史,刺史的人,另外,还有更年轻的一个梯队,就是上官仪,刘永,李义府,来济,来恒等这一批才二十多岁,就已经混到了中书舍人这个层级,平时能接触中枢要务的人员。

看李世民有些纠结的样子,只怕会派这些更年轻的人去了,因为,放褚遂良,宇文节,张行成这一批人去,有些浪费了,以他们的为官经历,接下来不是十部尚书的位置,就是州道大总管的位置,毕竟,朝廷现在是顶级层次官员缺口太大。

孙享福犹豫了片刻之后,将自己心里早有的一些想法提出来道,“陛下,遣一人总镇一个州道,管军管民,并非长久之计,机会合适的话,应该进行改革。”

“这个,朕也在考虑之中,目前来说,也只能这样,想要将所有的地方,管理的如同关中,山南道这么细致,需要太多的官员人手,只怕,至少得开两三次科举之后,才能做到。不过,正明既然提出来了,可有什么好的建议?”李世民有些无奈的顺势问道。

大唐的几大边镇,都有地盘大,人口多,离中枢较远的特点,安东,安西,岭南道,南中之地,任意一个地方的主官要是生了异心,都不是那么好控制的,至少要开启一次数十万人规模的全国性的战役,才能平灭,有时候,不是百姓有多想造反,而是现管的官员权力太大,刺激了他们的野心,然之后,他们会用各种手段,煽动百姓跟着自己造反。

历史上的唐朝,就是外重内轻,导致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由盛转衰,要说李隆基有多昏庸,让当时的河北幽燕之地的百姓都活不下去吗?未必,但是,现管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轻易的就能让属下的军队,百姓跟着自己起事,这就是因为,他们主掌了当地之后,当地他们说了算,不好的方面,都是朝廷和皇帝背锅,好的方面,都是自己的功劳。

当大唐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外部其实根本无法战胜它了,但是,内部却能轻易的破坏它,使它走向衰亡。这一点放在那一朝,其实都通行,这个民族有最吃苦耐劳的百姓,一般情况下,只要当权者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往往就是内部的贪污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害了整个民族。

孙享福笑了笑道,“刚才臣说,依赖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统治,其实,在应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也依然奏效,中枢,除了可以对边镇实行军政分离的体制之外,还需要对边镇,保持绝对的,让他们生不起反叛之心的武力优势。”

在后世,一个大国,总统通常会掌握核按钮,这就是绝对的武力优势,反观大唐,边镇之地的军士,装备与中枢无异,全部都是铁甲钢刀,而且,还比中枢占据一定优势,那就是马匹,船只方面,他们可以比中枢更强的机动力方面的优势,毕竟,关中到处都是田地山林,不可能养太多马,而安西大都护府,安东大都护府,定襄道的优质好马,比关中的十倍还多,岭南的海船,也是关中的好几倍多,不说四面起火,就是一个方向有叛乱,朝廷中枢也很难快速的控制局面,很容易弄的一发不可收拾。

“绝对的,让他们生不起反叛之心的武力优势?你是说火药,朕不应该将其配备给边镇各军?”李世民大致的想通了这个问题道。

孙享福点了点头答道,“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确实不需要给边镇配备,即便是配备,也是极少量配备,能保证起到决定性的防守作用就好。臣所说的绝对武力优势,是类似火药应用,热气球应用的一些更加高深的军事运用技术。陛下,火药的作用,它可不是引燃,爆炸,那么简单,从科学技术角度讲,其实可以利用它的瞬间燃烧冲击力,和爆破能力,制作出很多强大到刀枪铠甲军阵根本无法对抗的武器,朝廷只需研发出这样的武器,保证中枢有一支军队配备,能够使用这种最高端的武器,就能对边镇武力保持碾压,而如何利用火药制作出更先进的武器,就需要各种科学技术来做研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