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相互说服(第2/3页)

在李靖之后,杜如晦再度开口道,“陛下,王浩若死,大唐内部将海清河晏,再无忧虑,只要按照现在的脚步,潜心发展,五年十年之后,大唐之强,足以冠绝当世,您还有什么可考虑的?”

见到三位肱骨意见一致,李世民脸色有些暗淡道,“朕也知道,王浩一死,我大唐的发展,将再无阻碍,朕只是觉得有些可惜。昔日孟子曾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正明,以及诸位爱卿,都是辅助朕的贤士,然而,没有国外之患,咱们大唐也还是有可能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消亡。是故,朕不想停下来享受安逸,诸卿可明白朕之心意?”

你把心意说的这么明确,谁还能不明白?

不过,房玄龄却是再度开口道,“陛下,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王浩此人所用的手段,过于偏激,非是正道。即便是成功了,也难叫人心服,此后,只怕会叛乱不断。而且,西域诸国之地与我大唐本土相隔万里,打下来容易,守土和治理起来,却更难,臣以为,现在的时机尚且不成熟。”

房玄龄说完,杜如晦又接过话道,“臣附议,我大唐现有的人才,治理现有的州郡和四边之地,尚且不足,盲目扩张,有害无利。而且,西方诸国中,较强的几国,皆是传承日久,人口众多,非速亡之国,一旦陷入那个泥潭之中,反而会打乱我大唐自身的发展节奏,实为不智之举,陛下要三思。”

杜如晦说完,李靖也没闲着,接过话道,“陛下,西域之地,距我大唐本土,有万里之遥,若是在这么远的地方展开大战,须得万全的准备,否则,一旦失利,则易遭受反噬。”

李世民一边听着三人的建议,一边点头,待得李靖说完,他却是笑道,“你们三人所说之事,朕一早就考虑到了,正是因为堂堂正正的入主西域,咱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朕才会觉得,就这么杀了王浩,太可惜了。”

闻言,房玄龄三人一愣,心中却是暗自后悔。

王浩,肯定是利用了李世民想走捷径的心理,来说服李世民。

果然,李世民又道,“正明一直主张,用发展民生经济的手段,自然的吸纳周边各少数民族和国家,这一点,朕是比较认同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所主张的方法,是正确的,不然就不会有今日定襄,善阳的盛景,更不会有薛延陀,云南,东北诸部与我大唐一家亲的局面。然而,这样做,速度太慢了,对于临近中原之地,尚可,对于遥远的西域诸国,却很难奏效,如何让西域诸国的人,也像他们一样向我大唐靠过来?这就需要一些谋划。王浩今日,就跟朕说了一整套的谋划,利用西域诸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利益诉求,集小国之兵,去攻大国,自始至终,我大唐只是陈兵边境,发展边地经济,收拢躲避战乱,或者无心争霸的小国的民众的投诚,用最省力的办法,将西域诸国的领土,百姓,纳入我大唐治下。”

“陛下,西域诸国的人,可不都是傻子,而且,即便是要做这些事,也不该是让王浩这个不受控制的人去做,朝堂上下,还是有不少多智善谋之辈的。”李世民一说完,房玄龄就接话反驳道。

这话,倒是叫李世民沉默了好一阵,才又道,“王浩此人,行事虽然偏激,但也只是出于他的思想主张与朕当下的治国理念不同,对于咱们汉民族,他还算是忠诚的。而且,他在海上有两支人马,一支约五百余人,在倭国海域,帮其收刮钱财和人口,另有一支五千人规模的大队,是以数百汉人,统领着四千多倭国青壮,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启程走海路,前往波斯海域……”

在两个时辰左右的谈话里,王浩几乎将自己的势力,和在西域的打算,向李世民合盘托出了,他要去西域搞事情,没有军队和人手可不行,所以,他把手伸向了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