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3章 黑潮(第2/3页)

至于骑兵配合,应该也是和记的强项,否则无法解释和记以纯粹的步兵能在草原上降服了那么多蒙古部落。

不过人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和记的方阵,一长列百余人为正面,几百人为纵深,营团连到中队级的方阵摆开,一次击发就是几百上千支火铳,其步兵铳的威力不在强弓之上,明军的弓力射程肯定不及火铳,这也成了很多将领最为忧心之事。

而眼前突过来的敌人,却不似传说中的和记商团军那样摆开横阵,这令得很多明军将领都松了口气,感觉更有信心了一些。

当然如果这一仗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以万余兵力对两倍与已的敌人,特别是距离越近,就越能看到对面来敌武器精良,行动快速,虽不似传说中的和记战兵那样给人如山一般的压迫感,但也能感觉得到这并非是洪承畴等人论断的田庄农户临时组成的军队。

这也叫所有明军高层感觉困惑,如果来的不是农兵,和记是怎么藏起来的这支强兵?如果是和记战兵,似乎又与传说的大不相同,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

不管怎样,双方的鼓手都开始击鼓了。

明军正处于士气的巅峰,除了少量步骑看守新平堡城门,以防堡中的人冲出来内应外合外,大半的明军被从堡墙下征调回来,这反而叫他们松了口气,攻城战和守城战一样的残酷,眼看着伙伴从半空摔下来,自己还得战战兢兢的从云梯往上爬,这种感觉也实在是相当的可怕。能从攻城序列里退下来,哪怕是和强敌野战,这也是叫明军将士松了口气。

这些从宣府大同榆林甘肃陕西太原各镇征调来的军人,原本就是各镇的精华。

洪承畴等人初上任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大力支持,在皇帝的压力下,阉党也是相当的配合,要人给人,要钱粮给钱粮,在充足的粮饷和皇权的大力支持下,一年多时间也足够洪承畴等人从各镇中调集来相当精锐的部下并将其捏合起来了。

可以说,眼前这一万多人就是宣大各镇的精锐,朝廷多次往辽镇调兵,各镇出兵都很难出动这样的精兵,再加上被洪承畴等人调教训练过,也堪称足兵足饷,这支一万余人的军队,相比大明极盛时的九边将士,恐怕也不遑多让了。

一万多人的明军也明显分成了三部,分为左中右三翼。

冷兵器时期的交战,不存在真正的远程火力,也不存在壕沟战或决定战场胜负的重武器,更不存在空袭等后世战争的手段。

以阵列交战,不管是抛射的弓箭还是火铳,一般的攻击范围都在百步之内,火炮的出现使军队的阵列更加纵深,也发展出了胸甲骑兵战术,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阵列,对自己部下的调度,对火力舒出的利用和理解,在明末一直到清末都是差不多的战术和打法。

拿破仑就是善长利用地形和火炮输出,擅长在适当的时候出动他的老近卫师团,同时擅长使用骑兵突袭敌人的侧翼,突击敌方的火炮阵地,因此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眼前的这一场战事中,战场是随机选择,双方都只能在这里展开会战。

地形是平原为主,右侧大片山地和一条官道,北方是横亘的边墙,有少量的林地和大片的田地,几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一条主干道,还有一些村落为主。

在大地上,北方是一大片的红色,象是一群集结在一起的红蚂蚁,这是明军一方,他们的阵列更加的紧密一些,中间的营盘和左侧的车阵给明军不小的屏障,他们显然是决定先采用守势的一方。

攻过来的矿兵队伍拉的很开,一个个纵队象是一个个突击向前的箭头,在最后调整过阵列之后,象是一根根笔直的箭头,震颤着射向远方,无比坚决,又无比快捷。

原本激烈震荡的鼓声逐渐变的轻捷快速,明军不知道,但矿兵们知道这是要调整脚步,将原本的小幅度的步速调整为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