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三月,卫国遭难(第5/5页)

而魏国王都大梁在收到了卫国的求援书信后也很尴尬,虽然说大梁的确驻扎着六万北一军,但问题是这六万北一军已经准备启程前往雍丘,与楚国寿陵君景舍的百万楚军交战,怎么可能增援卫国?

眼下魏国唯一有余力增援卫国的,就只有两方人马:一方是驻扎在原阳、南燕一带,以南梁王赵元佐为首的魏军,还有一方,则是驻扎在山阳一带,以肃王赵弘润为首的魏军。

三月初七,大梁派人送急信至原阳,询问南梁王赵元佐是否有余力增援卫国,但被后者以“原阳、南燕河对岸的汲县仍有十余万韩军驻扎,不敢轻离”作为理由而否决。

不可否认这是正当而合理的理由,但归根到底,南梁王赵元佐不愿支援卫国才是主要原因。

想想也是,南梁王赵元佐,他此时正等着韩军得知“魏将姜鄙偷袭太原、雁门、代郡”的消息,准备着在韩军撤退时挥军掩杀,发泄此前屡战屡败的恶气,怎么可能分兵去救援卫国——卫人的死活,与他何干?

别忘记,这可是一个为了击溃韩军,毫不犹豫就“放弃”了山阳以及燕王赵弘疆这个侄子的人。

最终,南梁王赵元佐向使者“推荐”了驻守山阳的肃王赵弘润,使得在两日后,大梁的使者渡河来到山阳,向肃王赵弘润转达“卫国求援”这件事,让赵弘润感到十分困扰。

因为就在三月初的时候,韩将雁门守李睦与北燕守乐弈,各自率领麾下军队入驻了“宁邑”,以至于赵弘润在顺势收复了山阳南边的“怀邑”后,被迫止步于“宁邑”。

此时,秦魏联军的绝大多数兵力仍在河东郡,比如武信侯公孙起、长信侯王戬、砀山军大将军司马安等等,这些秦魏联军的上将仍在致力于收复河东郡被韩将乐成、韩徐等人攻陷的魏国城池,并按照赵弘润此前的战术安排,挥军往北反攻太原郡,以至于赵弘润这边,并没有足够的兵力主动出击。

这也难怪,毕竟赵弘润起初打算的是在韩军渡河后截断其归路,除此以外并不打算主动出击,因此,他也没有带来足够的兵力。

洪德二十三年的三月,山阳、原阳、南燕三地的魏军,几乎没有战事,只是每日与宁邑、汲县两地的韩军对峙,然而在卫国,韩将司马尚却率领八万韩军,攻城拔寨,一口气攻陷了卫国大半的国土,挥军濮阳。

国难当头,卫王之子、公子卫瑜,招募濮阳军民两万人,毅然率军出击,驻扎于“昌意(南乐)”,与韩将司马尚的大军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