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柩前即位(第3/4页)

李世民的棺柩在泥泞地里彳亍而行,行至陵墓石门前,李治与群臣扶柩痛哭嚎啕,在僧人们的经文声中,棺柩被禁卫徐徐送入陵墓内,这位古今难见的伟大帝王与一生挚爱的妻子终于长眠于陵墓中,永远告别了人间。

李素站在开启的陵墓石门外,定定注视着这座沧桑古朴的巨门,门内一片漆黑,与外面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扇门仿佛分隔了阴阳两界。

常涂今日穿着盛装,并非宦官常穿的绛紫色袍服,而是一身雪白的圆领长衫,稀疏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向上挽成一个严谨的髻,用一支翠绿的玉簪固定住,整个人看起来像一位洞察世事满腹韬文的学者。

李素神情复杂地看着他,嘴唇张了张,却不知该说什么。

常涂站在陵墓石门前,却先朝李素笑了笑。

“李县公,你我今日就此别过了。”

李素叹息道:“常公公若不愿……”

话没说完,常涂摇了摇头,打断道:“生死追随陛下,是我当年发过的宏誓,李县公莫再说了,污了我对陛下的忠诚之心。”

李素只好叹了口气,黯然不语。

常涂朝他又笑了笑,道:“临别之时,常某有几句话想对李县公说,也算是聊补陛下曾经的未尽之言吧。”

李素急忙道:“愿洗耳恭听。”

常涂沉吟片刻,道:“当年陛下还是秦王时,我便贴身侍候陛下,这些年追随陛下,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常某不得不说一句,李县公足下是我今生仅见的俊杰人物,你的才智,你的功绩,你说过的惊人之语,做过的惊人之事,常某无不由衷钦佩,难怪陛下对你如此器重,平心而论,世上有李县公这般人物,大唐之万幸也。”

李素苦涩一笑:“此时此地,常公公就不必说这些吹捧的话了吧。”

常涂笑道:“并非吹捧,实是发自真心,你并不知道陛下多么器重你,私下里常在我面前说起你,言中亦多般褒扬推崇,无数次惋惜长叹上天无眼,为何没有一个类若子正之皇子……”

说着常涂叹道:“不过,李县公才智超凡,若无入世之俗慧,恐亦难长久,这也是常某的一句谏言。这些年朝臣们来来去去,飞黄腾达者,锒铛入狱者,甚至满门皆斩者,常某都见得多了,难免有些感慨。朝堂里做官,凭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若做人做事皆有建树者,飞黄腾达自不在话下,李县公虽然做官多年,可一直与朝廷和陛下若即若离,说是高人隐士之性情,却也难免令陛下不悦,自古君上无德,高士乃隐。但陛下常言己过,言称纵算不得圣君,至少不算昏君,李县公这般疏离于朝堂君上,明君知你性情淡泊,不欲纷争,若是换个心量狭窄的君王,焉知怎生看你?”

常涂笑着看了一眼旁边欲言又止的李治,抬了抬手,止住李治的话头,望向李素道:“李县公年纪轻轻便为大唐立过如此多的功绩,令天下人敬仰不已,但常某最佩服的却是李县公的处世之道,如此年轻便知‘盛极必衰’的道理,几番推脱升迁,以懒散之状示人以无害,用以自保避祸,更妙的是,满堂君臣皆看出了你的用心,可是因为你的年龄而不欲与你计较,往往一笑而恕,这是李县公用心最妙的一着棋,勉强也算是阳谋吧……”

李素老脸一红,这……算不算当面打脸?

常涂笑完又叹了口气,道:“只是,李县公,往后呢?当你年纪渐长,懒散慵惫这一招你能用到老么?要么,索性辞去所有官爵,安安心心当你的富家翁,要么,改一改处世之道,竭尽全力辅佐君上,君臣共创一番轰轰烈烈留名青史千年的功业,不想做官却心忧天下,自保避祸又忍不住木秀于林,李县公不觉得太矫情了么?到头来两面不讨好,未来史官为你立个列传都不知如何定义你,一生都无法有个圆满无憾的结果,这样的一生,李县公觉得有意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