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 扑朔迷离(第2/3页)

李素愈发惊讶,这一点上,李义府比他想得更深远,原本李素只锁定了魏王李泰和长孙无忌两人,但李义府却提出第二种可能。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尽管可能性极小。

庶出的皇子若欲争储,最大的敌人自然是嫡出的李泰和李治,首先分而击之,将李治支离长安,让别人怀疑是李泰布的局,嫡子之间互相猜疑,互相敌对,最后得益的是谁?

这里面可以作的文章实在太多了。

李义府接着道:“总之,长安朝堂这潭水看似清澈,实则浑浊不堪,只不过那浑浊的地方藏在暗处,寻常人无法发现,既然如此,我等欲保晋王殿下留在长安,只能选择将这潭水搅浑,越浑越乱越好,晋王已然身陷危局,若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恐难破此危局。”

李素沉吟半晌,缓缓道:“李兄刚才说,欲破此局,须换条路走,又说把这潭水彻底搅浑,请教计从何出?”

李义府直视李素,道:“制造事端,祸水东引。”

李素一怔,然后陷入深深的思索。

……

太极宫。

常涂跪在李世民面前,面无表情地禀奏着手下刚刚查到的消息。

“据查,监察御史冯渡,河南贫寒农户出身,家贫好学,贞观元年河南大旱,冯渡携家小逃难关中,落户蓝田县,朝廷抚恤难民,分予冯家良田六亩,免其赋税三年,冯家由此得到喘息,遂一心读书求取功名,贞观八年,冯渡以乡贡而进明经科,后来投行卷入蜀王殿下府上,蜀王荐于朝廷,遂录用为礼部主事……”

李世民听到这里,眼中精光暴射,语气阴沉道:“蜀王李愔?你确定没查错?”

常涂垂头道:“老奴不敢欺君,所言一字不假。”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不敢置信之色,冷冷道:“继续说。”

常涂接着道:“……冯渡自贞观八年始任礼部主事,历时六年,贞观十四年,冯渡调任监察御史,纠察诸官风纪及不法,任内颇有人望,侍中魏征生前曾多次赞誉其不畏强权,敢鸣不平事,直到如今,冯渡仍是监察御史,再无调动。”

李世民皱眉:“他怎会与蜀王扯上关系?蜀王向来不思进取,恣意任性,甚少为朝廷荐才,这个冯渡当初怎会想到投行卷到蜀王府上?再说,朕的皇子们没有一个愿意离开长安,包括蜀王也常称病驻留长安数年仍不走,冯渡上的这道奏疏连蜀王都包括进去了,他是什么意思?”

常涂沉默片刻,忽然道:“要不要老奴将冯渡缉拿下狱?老奴对刑讯颇有心得,寻常人在老奴手下撑不过半个时辰,知道的全都招了……”

李世民狠狠瞪了他一眼,道:“冯渡只不过上了一道奏疏而已,魏征才去世几天,朝中便有因言获罪者,朕若将冯渡拿下狱,你难道想让天下人唾骂朕是昏君吗?”

常涂垂头:“老奴不敢。”

李世民哼了哼,道:“叫你的人密切注视冯渡的一举一动,若有异常及时来报。”

“是。”

“只许监视,不许对他有任何行动。”

“是。”

“朕下旨之后,诸皇子反应如何?”

“诸皇子皆不愿离京,得知是冯渡带头上谏后,皆对其痛骂不已,昨日越王殿下还领着一群功勋子弟朝冯渡的府邸扔了火把,差点烧了他的屋子。”

李世民面现怒色,重重一哼,道:“这些不争气的东西!”

缓缓阖上眼,李世民此刻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

蜀王李愔……竟是蜀王。

可是,果真是他在背后指使冯渡么?

蜀王是个典型的纨绔,性好游猎渔色,性情暴躁跳脱,从来没有参与过朝堂任何事务,在朝中的人脉也几乎没有,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没事去指使冯渡上那道对他自己也不利的奏疏?除非他吃错药,嗑多了五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