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终卷) 定鼎 第二十三章 南洋扩张(第3/4页)

卢加岛有二三十万亩沃土宜种植蔗园,还有数千番奴作为极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役使。浙闽一带的商贾对南洋也不是十分的陌生,特别是随船走过南洋的,对在南洋经营蔗园,只要土地足够廉价,还是很吸引力的。就算没人应募,以孙尚望、孙思宗治政夷州数年所积累的声望,与殖商银庄一起从夷州、泉州等地自行筹集数十万两银募几千农户去经营卢加岛,也不是没有可能。

林缚又与孙尚望说道:“仅设卢加都督府还不够,在婆罗与柔佛之间,需要设一水师基地及都督府,你看什么地方合适……”

柔佛海峡,即后世的马六甲海峡,是南洋航线通往芨多王朝的必经之地,唯有在柔佛海峡附近建设一座水师基地,才能使南洋商贸航线顺利地往芨多王朝延伸。

此外,婆罗国即后世的印度尼西亚,在前陈时又被称为金州国,以境内盛产黄金而闻名。林缚要行新政,需要大量的贵金属充当货币,无论是贸易渗透也好,强取豪夺也好,枢密院此时都需要能够直接利用婆罗国的金银矿资源。

其实除了婆罗国的金银矿之外,出海南洋的商船给林缚带来两桩更紧要的婆罗物产,叫林缚异常重视对婆罗国的贸易渗透。一是婆罗火油,一是婆罗山灰。

所谓的婆罗火油,就是石油。而婆罗国的石油储层很浅,很容易开采,而且油质极好,不用提炼就能直接用作灯油。婆罗国地方已经习惯开采石油用作燃灯,在南洋传为婆罗火油。

林缚此时还想不到石油有别的用处,也许是在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的用途不会太广,但仅仅是用作灯油,利益就极大,而运来江淮地区贩售,成本很低,要是大规模的设矿井进行开采,成本还将大幅下降。

为了导航灯塔能有更强的照明光源,淮东甚至从闷烧煤的残余油渣里提炼轻质油物,成本是婆罗火油的二三十倍之多。其他不论,淮东在鹤城、长山岛、海州等地设立的几十处大型灯塔,每年仅火油耗费就要用掉上万银元。改用婆罗火油之后,灯塔烧油的成本骤减到十分之一。

林缚记得东北有石油储存,但储油层很深,千米之深的储油层显然不是眼前的技术水准能开采的。眼下以蜀地打井开采盐卤的技术极深,盐井最多也只能打到岩下一百丈深的程度。

西域应该有浅层石油,史书及杂史也记载西域有黑火油产出,应该就是石油,但陆路运输的高昂成本,想要在江淮用上西域开采出来的石油,想想就会叫人崩溃。

从婆罗国到扬子江口,虽说有万里海路,海船往返于江淮与婆罗国之间,一趟要走四五个月之久。但一艘林政君级海船,能运万余桶火油。当世火油与猪肉同价,江宁一斤肉值六十钱,一桶一百二十斤净重的火油就值七个银元还多。也就说是三四十员船员操纵一船林政君级海船,在两三个月之间内能将价值近十万银元的火油运到江淮出售。

而这些火油从婆罗岛购入再走海路运到江淮,成本都不用一万银元,即使到江淮等地抛售的油价降低一半,走一趟船也能赚近四万银元。如今一艘能走远海的林政君级海商船,造价都只不过四万银元,也就是说走一趟船贩售火油,就能赚回一艘林政君级海商船来,利润高得惊人。

林缚要在大规模地推广琉璃灯,琉璃灯本身的造价高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当世农户人家,在夜里根本就烧不起灯油。即使在眼下,婆罗国的浅层石油资源,也是叫林缚垂涎三尺。

即使作为传统的灯油使用,只要价格足够的低廉,江淮浙闽赣鄂等地五千万人口,潜在的年需求量也要有数百万桶,甚至还可以在开采之后向海东及南洋其他地区倾销。

还有一桩是婆罗山灰,实际是为不知何年喷发沉积下来的火山灰。在婆罗,当地人就用这种火山灰肥田,抹浆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