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澜 第九十七章 大军集结(第2/3页)

自诩江州第一勇将的张雄山,持战刀想冲出来厮杀一番,却叫一支巨矛射来,连着将战甲及胸口破开一个血洞,不甘心的嚎叫着,在宅门前轰然倒毙,与诸亡卒的血泊混在一起。

想到黄秉蒿在下袁城破之时也是给淮东军纵火逼出,张佐武、顾浩心里多少有些兔死狐悲的感慨。

歼敌近五百,俘敌四千余,袁州战事的尾声也就此收敛住,一切都不出乎人的意料,袁州兵马在新渝的最后一点残兵,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结局。

整座新渝城破败不堪入目,张佐武、顾浩随张季恒住在城外军营里,新渝这边只是令冯衍率部暂时驻守。新渝城内外的民生也凋残不堪,好在战事持续的日子还谈不上多久,不然都不晓得到新渝会到几时才能恢复生机。

※※※※※※※※※※※※※※※※

等不得收拾新渝的残局,着冯衍率部暂留几日外,张季恒于次日即率主力离开新渝,从蒙山东麓北上,张佐武、顾浩随行。

八月十二日抵达豫章,大军到豫章后,也不进城,绕过豫章城即往北行,奔江州而去。每日行百里,片刻都不耽搁,张佐武、顾浩都是文士出身,有骡马可骑,一走数日,还是觉得疲累不堪,越发觉得淮东军之强名不虚传,仅靠这五日走五百里的行军能耐,就将潭州军甩出几条大街去。

从豫章往江州的驿道,位于鄱阳湖西岸。张佐武、顾浩随军而行,除驿道上挤满军马,鄱阳湖近岸的湖面上也是千帆竞张。这些兵船,载着满船的甲卒,跟张佐武他们同时往北而行。离得远,看不清旗号,张佐武也不晓得是赣州或是抚州调集北上的兵马。

再细想想,赣州的陈渍部,抚州的张苟部,都是淮东军的精锐战力。南阳若是失陷,北燕大军就将联合奢、罗两家南下,最多将近三十万兵马会如洪水一般沿汉水往南席卷,林缚又怎么可能将陈渍、张苟两部精锐近三万兵力丢在江西腹地?

虽说还不能肯定说淮东军就不能遏制住北燕西路大军南下的势头,但至少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即使荆湖、池州以及淮西这次能与淮东共进退,劣势也非常的明显。

表面看上去,越朝在西线的兵马加起来也不在少数,荆湖、池州军,淮西以及淮东将调往庐州、江州的兵马,总数也有三十万之多,但是兵力分散在外围,难以聚拢到荆襄地区与北燕进行会战。

而一旦叫北燕拿下南阳,北燕除了在东翼留下少量的兵马(如陈芝虎部)牵制淮西董原外,将最多能聚集近三十万兵马往南下。而在南面,淮东军在江州,池州军在鄂东,荆湖军在荆州、江夏的总兵力,也只有十七万。

池州军刚受枞阳大挫,士气还没有恢复过来,三万人马的战力不能期待太多。而胡文穆据荆湖自立,虽说六万兵马,但早年连随州都不敢打,军队的战斗力更不值得期待,麾下也没有什么名将可用。故而淮东真要渡江北上,在荆襄与南下的北燕兵马会战,更多的只能依赖自身的战力。

虽说淮东在庐州还备有三万多精锐,但淮东部署在庐州的兵马,是保护淮西侧翼的。一旦淮东将庐州兵马调到江州,北燕夺南阳,顺势从桐柏山东出,席卷信阳,进袭寿州,才是更好的选择。

淮东单单能在江州集结的兵马,是难以与南下北燕西线主力抗衡的。但对淮东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扬子江天险可依,大不了放弃扬子江北岸的荆襄地区,退守南岸,犹不失一个划江而治。

对于胡文穆来说,即使不得不放弃北岸的地盘,犹能保住南岸江夏,鄂州两府。

最艰难的还是池州军。池州军守黄梅、枞阳,虽说与江州隔江相依,但毕竟要直接接触北燕大军,成了江州、庐州的挡板。但池州军要放弃黄梅、枞阳撤走,他们能往那里撤?往东是庐州,往南渡江是江州,得要林缚同意他们撤,他们才有撤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