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诸王齐出(第2/3页)

这可都是大宋的精华,你把这么多读书人,都弄到海外,大宋的事情,谁来负责啊?

狄青百思不解,而这些文人凑在一起,也是没有半点好话,全都是痛骂王宁安,说他残害士人,罄竹难书,比起秦始皇,还要残暴……而且这帮人还写诗填词,变着法糟蹋王宁安……话里话外,也抱怨朝廷,说对他们不公平。

狄青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给王宁安写了一封信,把看到的告诉了王宁安。

……

“哈哈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把这帮文人赶出去,怎么革新教育!”

王宁安早就深思熟虑过了,从秦汉以来,历代都施行精英教育,也的确培养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大宋的士人拿出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圣人道理,祖宗法度,说的天花乱坠,三天三夜都不重样。

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在原来的历史上,大宋还被欺负,甚至灭国呢?这些诗人词人,大学问家,怎么就没发挥一点作用呢?

王宁安想了很久,有朝一日,突然想通了……这些文人是什么人啊?说穿了,不就是那些大师吗!而且是大师当中的大师!

一样文辞华美,一样风流韵事,一样被世人传颂……可结果呢,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半点用处也没有!

所以啊,教育也必须改革。

不能搞精英教育,必须搞普通教育。

蒸汽机出现了,大宋需要什么?

需要熟练的工匠,需要遵守纪律的工人,需要管理工厂的人才,需要能写会算的……总而言之,就是不需要会吟风弄月的。

可偏偏这些人又把持士林,占有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谁家有聪明的孩子,都争相送到各个书院……朝廷根本管不了。

这就像后世一样,一面是专科学校,高级工人匮乏,一面是综合性大学人满为患,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可偏偏有那么多人想不通,非要往大学里挤!

王宁安算是深受其害,趁着这个机会,他尽量把传统士人往外面赶。

然后在分田之后的各路,推行基础教育。

所谓的基础教育,就是摒弃一切花哨的东西。

重点是三样,一个是识字,一个是算学,一个是身体素质,中间夹杂一些德育和法令类的课程。

学制三到五年,学成之后,就可以进入工厂工作。

这一套东西,苏辙他们在兖州就试验过。

非常成功。

如今第一批的学生,才学了一年多,已经有好多人在纺织厂拿全额薪水了。

年轻的工人,头脑灵活,他们提出了上百项的技术革新,有的是改进蒸汽机的,有的是改进生产线的……兖州的棉纱厂,产量相比去年,提升了两倍还多!

事实证明,理工男还是靠谱儿的,只是他们不太会表达,功劳都被别人抢走了。

王宁安计算过,文理科的比例,最好在8比2,或者9比1,理工类需要占据绝对的优势才行。

早期的发明,还都是工匠弄出来的,他决定将培养的重点,从传统的士人,转向有用的工人。

并且要求,每一个县,都要设置10所以上的学堂,而且将8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入学率纳入考成法。

要达到8成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能超过9成5,甚至达到百分之100,就可以根据情况高升。

教育改革,必然伴随着考试方法的改革。

前面说了,因为世家被拔除,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填补,地方衙门的官吏,需要大量补充……这一次需要补充的不是通过科举出来的士人精英,而是需要真正能去办事,能够和老百姓打交道,能完成朝廷的任务的小吏。

而一般通过三五年学堂的通识教育,表现优异,就能胜任,也不需要学什么孔孟之道,更不需要学诗词歌赋……有人可能会说,这么一来,岂不是把天下的最好的文人都送出去了,留下来的只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