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另起炉灶重开张(第2/3页)

徐平真正想做的,是茶叶的分销体系。

此时商业基本不受限制,以这个年代来说,发展得相当充分了。但官府为了管理,把全国划分成了许多片区,基本独立。而且还有一些限制措施,比如带着铜钱长途旅行路上要收税,是不划算的,本质上限制货币的流通。

根据前世的经验,商业流通越充分则带来的利润越大,政权的税收收入越高。徐平便是想借着茶叶的分销体系冲开这种种束缚,建一个统一的全国大市场。甚至依托这个体系,像前世一样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供销系统,必能大大促进商业的发展。

这个年代,仅靠着私人资本自发的力量,这种全国商业的流通很难形成,最简单地还是借助国家的力量。既然有三司这样一个统管天下经济的部门,不形成全国市场就太可惜了。这里集中了天下的财政力量,当然要集中力量做大事。

而茶叶的分销系统,便是第一步。

至此,茶法改革大的方向就定了下来。在原来旧的系统之外,徐平别开一个新的系统,看日后的效果,再决定以哪个系统为主。

茶法牵涉利益太大,整个系统不知有多少达官权贵牵连在里面,徐平还没有那么高尚的觉悟,用自己的官场前途做赌注,跟这些人拼个你死我活。他宁愿重起炉灶,哪怕这样会辛苦一些,也比跟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做斗争强。

徐平行礼,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

寇瑊向徐平点点头,今天发挥得比预期的好,遇到的阻力也比预期的少。

见徐平坐下,王曾对身边的李咨道:“既然三司已经同意你主持茶法更改,便就详细地说一说,尤其是可能会引起什么乱子,如何防备。”

说完,对吕夷简和寇瑊道:“吕相公,寇省主,如何?”

两人点头:“使得。”

每次茶法变更,都会引起京城一阵子的混乱,那些交引铺有的乘机发大财,有的赔得血本无归。这些人后面都牵连到权贵之家,往往有渠道能够直达皇帝身边,不定就会引出什么意外,不得不早预防,这也是茶法变更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司的官员中,三司使自然是最高长官,三位副使的地位也有高低。按规矩,盐铁副使地位是高于其他两司副使的,徐平因为茶法另起炉灶,实际是把自己摘了出去,则寇瑊还要安排专人配合李咨。

李咨起身,向皇上和宰执大臣行过礼,朗声道:“茶法一改,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入中商人,还有京城里的交引铺。商人倒还罢了,只要定下法度,此次加饶也比天圣元年优渥得多,想来无事。可能出意外的,惟有京城的交引铺。”

见说起交引铺,在座的人包括皇上赵祯脸色都沉重起来,显然都知道这些巨大资本的背后不简单,比不得普通商人,一句话就办下去了。

李咨又道:“以前行‘三说法’的时候,北商和南商就矛盾重重。而南商,主要的还是京城里的交引铺,淮南茶商还在其次。北商入中粮草,换来茶引,大多数都不真到淮南贩茶,而是就近转卖。交引铺与南商勾结,压低交引价格,再者利用榷货物要入中商人必须有交引铺作保才能算茶,百般勒索,入中商人早已是怨言满腹。”

交引铺的人与榷货物的人内外勾结,要想用茶引换出茶来,不给他们大笔好处是不行的。在茶叶的产运销链条中,实际上并没有交引铺的位置。可他们倚仗跟官府的特殊关系,再加上交引换成实物并不那么容易,竟然攫取了最大份额的利润。

李咨行“现钱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打击交引铺,使用现钱,不再使用交引,看他们还去哪里赚钱!然而事实是终究绕不开,总能被他们钻了空子。

这次再改茶法,李咨干脆釜底抽薪,连榷货务那里也不用交引铺作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