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3/3页)

想了好一会,徐平最终摇了摇头,显然自己想多了。别说这些东西抄出来,没有事迹和真才实学配合,只能在后世的笔记小说里留下一则趣闻,甚至就是那伤仲永的故事。就算别人信了又怎样?这几位中哪个是因为诗词文章做得好就有社会地位的?王安石和苏轼是因为自己的真才实干和进士身份,辛弃疾是因为匹马夺印的传奇和《美芹十论》的见识,陆游诗名满天下,但一生颠沛流离没得到重用。更不要说现在的柳永,词写得再好,包括徐平自己在内的士大夫又有几个人把他看在眼里?他的声名只流传在青楼歌妓那里,士大夫说起也只是如徐平前世说起个娱乐明星,所谓的传奇事迹要等到后世的小说流行才被编出来。

想来想去,好像也只有老老实实做官刷政绩,才能在这个时代混出头。

深深地叹了口气,徐平也觉得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