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4页)

“不仅如此。”

“还有什么?”

“李大人可知这些百姓都是什么人?”

“什么人?”

“他们都是在正月初九守城大战中阵亡者的眷属。”

“什么?”李纲不禁全身一震,“他们也要缴纳金银?”

“皇榜上何曾有网开一面之说?就连刚刚发放下去的一点抚恤金,都被搜罗得一个铜板不剩了。”

“混账透顶,岂有此理!”李纲愤怒地顿足大骂。犹如醍醐灌顶,刹那间他彻底地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多谢索义士指教,此事本官即刻去办”。

策马返回行营司,李纲即让甘云去联系内侍黄金国,请其向赵桓传送他要紧急进宫奏对的请求。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李纲感到黄金国这人品质端正,办事能力也较强,是个可以信赖的人。

果然,不到一个时辰,宫里便传出旨意,召李纲于午后入对福宁殿。

见驾后,李纲开门见山地向赵桓提出,必须立即下诏,停止在民间搜刮金银。

此前李纲虽对张榜搜刮民财之事极为反感,却终是忍而未发,没有站出来劝阻。直到发生了济事堂事件,他才具折陈述其弊,然亦仅是点到为止。之所以如此,究其本意,还是不想事事与皇上作对,不想处处当出头的椽子,有保官思想在作祟,尽管他不愿承认或者正视这一点。今天索天雄重锤一击,使得他幡然猛醒。倘若官逼民反祸起萧墙,京城将不攻自破,到那时玉石俱焚,还有什么个人利益可保?想到自己身居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高位,却在关键时刻顾虑多端畏首畏尾,还不如一条民间汉子襟怀坦荡,他不禁一阵阵地暗自惭愧。

赵桓有点伤风,鼻塞头重周身酸痛,所以今天不曾临朝,待在了寝宫将息。这时他本来是懒得接见臣属,但因黄金国奏称李纲有要事须紧急面奏皇上,他猜疑有可能是金军又要攻城,为了及时掌握局势动向,便强打着精神召见了李纲。

听过李纲的求见之意,赵桓的心情先是一松,庆幸不是金军又欲动武的恶讯,继之便生出了很大的不快。

昨日赵桓阅过李纲的奏折,还是比较重视的。他特地召来了李邦彦询问,征收金银之数若何?李邦彦回答说又得金二十余万两,银四百余万两,加上此前所聚,仅达金人索取数目的十分之一。这个数目肯定搪塞不住宗望,赵桓让李邦彦再想想其他办法。李邦彦说如今城门四闭,除了继续挖掘城里的蓄藏,委实没有别的办法。赵桓担忧地问李邦彦,倘逼之过甚,民心逆反,如何措置?李邦彦道,那只能是两弊相衡取其轻了,弹压乱民,以禁军之力绰绰有余,而抵御金军,却无异于螳臂当车。赵桓觉得是这么个理,只好吩咐他再努努力,能多弄一点算一点,多一点总比少一点好对金人交代。

不过赵桓业已看得明白,现在即便是掘地三尺,欲凑足金人索要之数亦是绝无可能的。如果金人不肯通融怎么办?他正为这个异常棘手的问题坐卧不宁,李纲竟又迫不及待地找上门来,立逼他下诏止征金银,这岂不是给他釜底抽薪雪上加霜吗,令他焉得不恼!他冷冷地看着李纲暗忖,怪不得大臣们对此人多有非议,他身上的毛病果然不小,单是不善解朕意这一条,就很不好,很辜负朕望。

李纲看出了赵桓的不快,但他不打算退缩,他也无路可退。见赵桓听了他的话面如泥胎无所表示,他稍稍停了一会儿,便再度开口:“臣方才启奏之事,实属十万火急,恳请皇上速下决断。”

赵桓又迟延片刻,才哼了一声:“此事你昨日不是已经具折上奏了吗,朕正在斟酌。你何故又来催促,难道等个一时半会儿便等不得吗?”

“此事确实刻不容缓,为臣不敢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