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1)

公元前222年始,秦始皇开始整治交通。

公元前221年,秦国施行郡县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泰山封禅,正式提出“行同伦”。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处死460名术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书籍。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修建阿房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东巡途中。

《荀子·王霸》讲:“天下归之之谓王。”意思是说,谁能做到天下归心,谁能完成统一的“王”业,就能为王。公元前221年,秦国平定六国,不管归没归心,反正归一是归了。秦王嬴政名义上完成了天下一统,而嬴政也成为了真正的王者,但包括始皇帝在内的很多人都清楚,统一和天下归心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军跨过自己的国境大肆攻伐杀戮、通过非常规手段得到了天下是很不道德的,实质上并没有达到天下归心的那种程度。由于统一后的国家地盘太大,全国个地方机构来自不同民族,方言迥异,管理起来特别麻烦,作为第一任统一后的领导者,怎么样能管理得好是一个大难题。

用现代企业的眼光看,始皇帝以前也就是一个分公司经理,然而六国一统后,始皇帝一跃成为公司总经理,那么如何管理这么大一个盘子成了摆在始皇帝面前的重要问题。既然是管理,方方面面都要顾及的到,特别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交通、贸易、语言、习俗、制度以及民族等的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靠武力征服的统一,是不牢靠的,要想让列国真正融合在一起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怎么运用综合实力实现融合?要想富、先修路,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在初次走到大团圆的秦国,首先考虑到的就必须是连接中原与东、西、南、北四方交通的贸易网。有贸易才能有利益,才能有人民生存的平台。

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前,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过交通贸易一体化的趋势。荀子在自己的书里曾经描述过这样的情况,说是四海之内若一家,中原人能吃到南方的特产,南方人也能买到北方生长的犬马牲畜,各个民族如同一家,其乐融融。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这么好的贸易网络与各个大国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虽然各方面黑道大哥在地盘上掐的厉害,但是民生还是比较自由的,并没有限制人民的行动范围。出行的便利给各国人民往来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那个时候的小摊小贩是幸福的,有什么东西就可以拿到街道上去卖,起得早就能占到好的摊位,不用交房租,也从来没有城管,那个时候的道路虽然不够宽阔,但一点也不堵。自己老家消化不了的商品他们可以拿到大城市去卖,于是在一些交通要地就慢慢地形成了商业集散点构成的贸易网。

在齐国的东部,就有以今天的平度、海阳、即墨、诸城、日照等为中心的一些商业集散点构成的贸易网。尤其在临海一带,由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已经形成了当时齐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海上商业中心。这些足可以见证海上运输对当时贸易的影响,看来沿海城市的发达也都是历史逐渐沉淀下来的结果。

在齐国的西部,也同样有和东部一样的商业集散点。比如今天的济南、历城、章丘等地;而北部也有以牟平为中心的海上贸易集散地,主要与燕国进行商业往来。当时齐国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军事发展上面,而是集中精力大搞了经济建设,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战争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是桥归桥路归路,互不影响。

提到商业集散地、经济发达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都是都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临淄,是当时齐国最大的商业集散地。据不完全统计,临淄有7万户居民,并且未经计划生育的家庭多为大家庭,若以每户5口人计,就有35万人之多,人流量不比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