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6)

纵观天下大势,成败都在一张嘴上。诸葛亮长了一张巧嘴,他巧舌如簧促成了三国时三足鼎立大局,平原君长了一张乌鸦嘴,在没有和大臣商量的情况下那句“人为财死”最终引发了长平之战,最后赵国为这次贪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并购了上党,为了兑现当初向韩国许诺的保卫上党的承诺,赵国廉颇率领大军去驻守。从心理角度上分析,廉颇应该是固执型的人才,他对上党的定位就是赵国的一个国外军事基地,而非赵国的领土,因此廉颇选择了在后方长平安营扎寨,以便战争开始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赵国的力量。

秦昭襄王在国际事务中强势了一辈子,上党之战更是浪费几年时间和大把的钞票,眼看见到了收获,煮熟的鸭子却飞到了赵国,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决定让赵国看看秦王爷到底长了几只眼。于是公元前260年,秦国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在王龁的率领下向上党进军。

廉颇的战略思想被秦军看破后,王龁作为一名秦国的中青年骨干将领,没有辜负秦昭襄王的期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攻占了上党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城池。赵国对上党的承诺几乎成了一纸空文,秦国控制了长平之外的上党地区。

赵军对上党的不作为,直接导致秦国军队很快打败韩国在上党的残兵败将,顺利到达廉颇驻扎地长平附近,本来赵国评估认为秦国不会为上党和他们伤和气,然而为了巩固秦国的既得利益,秦昭襄王不顾赵国感受,立即给王龁下令,击溃长平驻守的赵军,完成占领上党的彻底征服。震惊世界的长平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秦国将领王龁来说,这次被领导选择攻击赵军是幸运的,如果能打赢廉颇,实现后浪推跑前浪,以后的生活就根本不用发愁了。因此王龁收到了秦昭襄王的最高指示后,迫不及待地率兵赶往长平。战场成就英雄,很可惜,长平之战却没有成就王龁,他这辈子注定只能做白起的影子。

廉颇此时没有时间检讨和自责对上党人民带来的伤害,他在积极寻找破敌良策。作为名将,他除了作战勇猛无畏外,沉稳老练是他常胜的法宝。他看到秦军势不可当,就在长平修筑营垒,坚守不出,不跟秦军打遭遇战。这一战略思想非常成功,秦国军队巨大的消耗让秦昭襄王的战斗信心有些动摇。

但是秦国智囊范雎就很有文化,他满脑子都是坏主意,长平之战初期由于廉颇的沉稳老练,秦昭襄王意志动摇,范雎便设计了一出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暗地宣传:廉颇老了,不足畏惧,秦军现在最惧怕的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如果赵括统帅赵军,秦军根本睡不着觉。

秦国情报宣传战做得还真是不错,赵王还真信了,便召回廉颇,让赵括当将军。蔺相如听到消息后极力反对,但赵王认为蔺相如是和廉颇私交深厚,所以才维护廉颇,便没理会蔺相如。赵括的母亲也找到赵王反对让赵括当将军,赵王则认为赵母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风吹日晒,简单应付几句了事。

其实这两个人强烈反对赵括替代廉颇的真正原因是:首先蔺相如反对,除了跟廉颇关系太好之外,主要原因是他深知廉颇的能力;赵括的老妈反对,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赵括的能力,所以都反对赵成王换帅。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赵成王显然不怕吃不饱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能力再强也架不住小人作祟,赵国老将廉颇虽然是国际公认的将星,但由于秦国编造的怕赵括而轻廉颇的谣言很快就传到了赵成王那儿,本身廉颇的战略思想就不和赵成王胃口,再加上赵括这孩子谈起兵法口若悬河,赵成王一纸调令,赵括走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