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巡视苏松(上)(第2/3页)

上海城与近郊,人口就有三十万,整个县的人口其实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有五十万人,而上海在江南还不算是特别重要的城市。

苏州是江南大城,他在明清战争中,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并没有如昆山、江阴、嘉定那样举城相抗。

这可能是有产阶级软弱性的一种体现,城内没有被大规模的迫害,不过受战争的影响,人口还是减少一半,特别是城外的商户,还有近郊的居民基本逃散。

明朝光复江南之后,除了唐鲁叛乱外,近些年可以说十分太平,许多人有迁回了苏州,城外的商铺酒楼又多了起来。

如今江南地区的新生人口虽然快速增加,不过想要恢复到鼎盛时期,怕至少还要十年,要等到那时,人口才会出现一次爆炸。

苏州的知府姓薛,名宗周,是个抗清义士,历史上也早就失败被杀,但此时他是共治元年的探花,下放到地方干了四年知县,政绩卓著,被破格提拔为苏州的知府。

薛宗周三十多岁,留一撮小胡子,文人的清瘦样,不过精神却很好。他接到王彦到来巡视的消息,清早便领着苏州官员出城二十里,到枫桥来迎接王彦。

“监国,那片良田,都是今年新种的桑苗!”

王彦顺着他手指的大片农田望去,只见远处田地里有带着斗笠的农人正忙碌着,连大些的孩童也帮着打理桑苗,小些的则在田埂家玩耍,不禁问道:“人手好像不多啊!”

“回禀监国,很多人都在城中的作坊上工,所以在外种桑的人便少了一些。毕竟在作坊不用风吹日晒,收获却并不比种田少,不过苏州府正从临近的州县招募长工过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薛宗周行礼说道。

王彦微微皱眉,他不得不承认,历代王朝重农抑商是有道理的,商业社会确实不像农业社会那么稳定。

之前作坊一倒闭,立刻就造成几十万人无事可做,而且这些人还聚集在一起,非常的不稳定,而现在作坊一恢复,人员却又有些跟不上了,实在难以掌控,不如划定区域,让百姓固定种田来得安稳。

王彦看了看,又问道:“那这些土地是谁的?”

“基本都是城中大户的土地,有的就是本地丝织大户的!”

明朝现在的人口有五千万,人口少了一半,可是这块土地至少能养活一亿人,而如果番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那养活四亿人都没有问题。

江南地区的商业化,确实还需要大批人口流入,目前只能等各地的传统社会进一步解体,乡间采用更加有效的大庄园种植,才会逼得更多人口,涌来发达的江南地区。

“那就让那些大户,提高些待遇,只要待遇高,才能吸引它处的百姓,来到这里工作。”

王彦边走边说,这时便来到了苏州城外的著名的商铺区域。一行人从街道中间走过,两侧都是林立的布庄,来自各地的商户,于此采购之后,销往大明各处。

整条街道上,极为繁华,人流熙熙攘攘,这时王彦等人走到一处桥下,便见桥上立着许多人,吵吵嚷嚷,但片刻后就被几名穿着绸缎的男子带走,桥上为之一空,只剩下几人站在桥头。

王彦见此不禁问道:“他们那是做什么?”

“回禀监国,那是作坊在招募机工,每天早上都有作坊的掌柜,来桥上招募人手。”薛宗周解释道:“最近织造局接下了一笔五十万匹苏织的单子,各个作坊都在招募人手抓紧赶工,但是目前人手还稍显不足。”

制造局以前主要是给宫里办事,由太监把持,现在则主要管对外贸易的事情。因为大明不许外国商人进入内地贸易,他们要卖什么东西,只能通过官府的人带着他们去看货样,下了订单之后,再由官府将单子交给下面的作坊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