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百里成泽

南京争位失败,鲁王回到江北,他并没就此放弃,只是此时不得以进行妥协。

回江北的路上,鲁王也做了反思,这次失败,终究还是自身实力不行,王彦虽然许他理政,但想必在大事的决策上,最后还是要屈服于王彦,他留着也没啥意思。

因此鲁王决定只派遣张肯堂、张煌言等浙系大臣进入南京朝廷,代表他的利益,为浙江士绅在朝堂上发生,他则返回江北,一面加快招抚浙江之事,一面经略自己的地盘。

南京失陷后,少了洪承畴的谋划,江北的多铎,方寸大乱,十多万人马,分守合肥、扬州两点,连淮安丢了,也未派兵打通,不过江南一丢,大运河对于清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此时江北,呈现出一股诡异的宁静,似乎是两方都打累了,各自趴在地上喘息。

江北,盐城,决定卧薪尝胆的鲁王,领着一众官员穿行在田埂之间,两边是绿油油的稻子,随风吹起层层波浪。

田间无数军民穿行其间,拔除杂草,远处水车,在健硕士卒的踩动下,将沟渠中的水,灌入水田。

可以看出来,不出什么意外,今年应该是个丰年。

“多亏了殿下从南洋买来这一批粮食,我们才能抢在夏种之前,把禾苗插下去,盐城、如皋这两个稍微安全的县,才能把苗都种上。”赵束乡跟在鲁王身后,边走边说道。

鲁王为了控制谢迁的部众,也玩弄了一些权术,首先就是把谢迁的智囊赵束乡,调了出来,委任行朝户部侍郎的职衔。

“这两个县的粮食,能吃到明年夏收么?”鲁王听了随口问道。

赵束乡忙拱手,“正要向殿下禀报,臣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若是不出什么灾荒,预计可能还需要四十万石的米粮,若是遇上什么变过顾,怕就更多了。”

江南打了大半年,今年肯定缺粮,粮价怕是要飞涨。

鲁王不禁有些气恼,南洋那边气候好,一年三熟,要搁在中国,恐怕粮食吃不完,但据说那边的人比较懒惰,生产的粮食并不多,他现在却很难买到粮食。

年初去南洋买粮,粮食已经十分紧张,粮价翻了一倍,而且王彦对南洋的粮食也看得很紧,买粮必须通过广南市舶司的关系,才能买到粮。

东边朝鲜穷的要死,自己不饿死就谢天谢地,日本也不产粮,鲁王有些一筹莫展。

四十万石,往年要不了多少钱,放在今年恐怕至少要两百万。

今年这一仗打完,鲁王可以说穷的叮当响了,少不了要找王彦要钱。

“晒盐今年能收多少钱?”鲁王停下脚步问道。

“臣在白驹场,苗湾镇开了十多个晒盐场,加上原来的一些盐场,今年可收八十万两左右。”

鲁王听了,抿了抿嘴,“晒盐的规模还要扩大,今年至少要能达到一百万。”

赵束乡忙躬身道:“殿下放心,只要江北今年不发生大的战事,臣定然将盐场的规模扩大一倍。”

鲁王点点头,这个赵束乡是个人才,两淮的盐一直是大明税收的重要来源,若是能掌握更多的盐田,再将浙江恢复过来,他的财政会立刻好转。

到时候不说超过王彦,至少要把拥唐派比下去。

鲁王一行,继续前行,准备前往海边视察盐田。

谢迁等两淮的几支流民武装,在投靠鲁王后,鲁王凭借他手下的文官,迅速将这几支流民正规化,进行了改造,青壮编练成军,老弱妇孺则全部用来进行屯田,晒盐等生产。

有善于治理经营的文官参与进来,被破坏严重的江北地区,相信很快就能恢复过来。

鲁王一行还没到海边,几名疾驰的骑兵,便把他追上,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黄河被清军炸开了。”

江北,淮河南岸,鲁王在一众骑兵的护卫下,沿着河提前行,发下淮河的水量至少减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