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决意(第2/4页)

[打天下易,守江山难,姊姊乃妇道人家,只凭个人臆测。然而在姊姊看来,太平军内的将领,大多只是懂得上阵杀敌,能有几人懂得治国之道?民生、国防、水治、税收,我弟真觉得那些只擅厮杀的将军们下了马握住笔一样能够胜任?]

“……”望着信中所书,枯羊默然不语,脸上原先的笑容也逐渐收了起来。

不可否认,伊伊此言字字戳中枯羊软肋。

是的,太平军不乏勇武战将,它所欠缺的是饱读诗书的有才之士,不可否认江南亦有不少精通此道的文人,但是,真正有眼光的文人,又岂会选择太平军投身?真正有眼光的文人,想必能够看清太平军得势所带来的利弊,就如枯羊的姐姐伊伊在信中套用八贤王李贤的话。

朝廷得势,则江南致乱,然祸不及北方;而太平贼得势,则江南更乱,祸及全国。

要知道太平军内部大多都是像魏虎、徐乐这种不懂治国的莽夫,若是叫他们担任一方民治长官,可想而知整个江南将会变得何等的混乱。

就算太平军第四代主帅伍衡侥幸击败前来讨伐的周军,顺利复辟了南唐,那么随后呢?

若是伍衡贪心不足,继续聚兵攻略大周,则天下动荡,民不聊生;若甘心守成,叫大周势力退至兖、豫、徐、扬,毫不客气地说,大周损失的仅仅只是钱粮、国土以及百姓,朝廷的运作依旧完善,而太平军呢,他们将如何在治理攻占的土地?如何发展当地的经济?难道就靠那些未读过多少书、只知道打仗的莽夫?

毫不客气地说,就算江南选择了太平军,大周依旧是大周,而江南则不再是眼下的江南,毕竟太平军太缺乏善于治国的有才之士了,单凭一些只能在战场上耀武扬威的将领,如何保证江南在太平军治下依然还是能像在大周治下一样繁荣?

如果说年前的太平军或许还能勉强做到这一点,那么眼下的太平军,在这方面的底力显然是不足的,毕竟太平军失去了刘晴这么一位足以媲美长孙湘雨与李贤的聪慧女人。而相比较刘晴,伍衡虽然心狠手辣、颇有权谋,但充其量也不过只是一方霸主罢了,因为他懂的东西并不够多。

平心而论,伊伊在信中所些的这些事,其实枯羊早前也曾想过,只不过他不愿提及罢了,毕竟他对太平军也不乏有深厚的感情,但是不可否认,当他看到亲姐在信中的字字句句时,那些曾经报以的担忧,不禁又开始在他脑海中盘旋,压抑地他险些喘不过气来。

幸运的是,伊伊在这方面其实懂地也不多,用词用句别说朴实无华,甚至连通顺都成问题,有些句子枯涩难懂到枯羊反复看了好几遍这才看明白。说到底,她只不过是将谢安、长孙湘雨、李贤所说过的那一番话,以及她的所见所闻写在了信中而已。

不过就算这样,亦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大通篇,只看得枯羊满头冷汗。直到最后一页那暖暖的家人般的问候,这才让枯羊如释重负地长吐一口气。

[……姊在冀京一切安好,你遥在江南可是顺当?望爱惜身体……天冷记得多着衣……姊别无所求,只求我弟安康……]

那简简单单几句话,却仿佛比之前那几页都有分量,让枯羊反复观瞧,不忍释手。

“大帅,尊姐在信中写了些什么呀?”

从旁王建与徐常忍不住问道。其实他们多少也能猜得出来,他们只不是想从枯羊的口中验证某些事罢了。

比如说,在看过了家姐的书信后,枯羊是否便改变主意,投诚于周军。

倒不是说王建与徐常贪图投降周军后将会得到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有些时候,一旦踏出了某一步,就只能一往直前了。早前在金陵时已下定决定待救出枯羊后便投诚于周军的他们,此刻再让他们安安分分地效忠于太平军,他们二人心中总感觉有点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