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世态炎凉(第2/4页)

至于在敌军眼皮底下来去自如,那正是马聃被长孙湘雨看重的地方。

不得不说,当年函谷关战役,那个叛军主帅不把马聃提升为偏师主帅而用作一般守关将领,大材小用,简直就是愚蠢透顶,被谢安攻灭一点都不冤枉。

“费国强攻、马聃奇袭,谢大人帐下这两柄利剑,果然是不同凡响!”

尽管早已知晓费国与马聃本事,季竑亦不禁由衷称赞。

李贤闻言亦轻笑不已,然而在笑了几声后,他又微微叹了口气,摇头喃喃说道,“只不过,似这般小打小闹,却无损太平军兵势……”

“殿下要扩大战果么?”季竑皱了皱眉,低声劝道,“殿下可要三思呐!——我军眼下对峙太平军的伍衡未曾落于下风,皆赖费国与马聃两位将军,以殿下口中所谓的小打小闹,逐步积累士气;可若是殿下急于求成,心急要收复广陵,强行攻城,恐怕反而不好……”

“小王知道!”李贤闻言点了点头。

说来说去,还是领兵将领不足的问题,毕竟八贤王李贤眼下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实在太欠缺了,冀州兵大部分的擅战将领还在谢安麾下。

在这种情况下李贤要强攻广陵,那显然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毕竟有兵无将不成军,就算有再多的士卒,若是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多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除非是像长孙湘雨那样,奉行不需要将领的兵法,在战前便想好所会发生的一切。

不过显然李贤没有长孙湘雨那等自负,毕竟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计划又如何赶得上变化呢?齐植战死的那晚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还是安心等待谢尚书吧……总归我等的目的只要拖住伍衡就好!”思前想后了半响,李贤微微叹了口气,轻声说道。

“殿下英明!”

正说着,忽然帐外匆匆走入一名裨将,抱拳紧声说道,“贤王殿下,就在方才,太平军有援军至!人数……多达四五万人!”

“援军?”李贤闻言一头雾水,要知道打仗到如今地步,周军对太平军的情况也算是知根知底,太平军哪里还有什么援兵?更何况是多达四五万人的援兵。

[难道说伍衡至今为止还私藏着一支兵力?]

李贤脑海中不禁跃出一个猜测,不过转念一想,他又感觉有点不对劲。

要知道眼下太平军第四代总帅伍衡可是被他李贤拖死在广陵了,虽说太平军已经攻克了广陵,但由于他李贤率军逼近广陵城下的关系,使得伍衡怎么也不敢率军北上扩展那所谓的南唐版图,只能选择在广陵与李贤虚耗兵力。反过来说,若是伍衡当真还有一支精锐,又如何会坐视他李贤立营于此,对广陵虎视眈眈?

皱眉细细思忖半响,李贤眼珠一转,忽然心下一动,继而放声笑道,“小王明白了!——那并非是什么援军,不过是战败之军罢了!”

“咦?”那名裨将疑惑地望着李贤,却见李贤抚着下巴处的细须轻笑说道,“竟然败退到广陵,看来金陵也丢了……谢尚书好神速啊!”

此时季竑也已明白过来,但依旧带着几分猜疑几分纳闷说道,“奇怪了,谢大人上一封送来的捷报只说在横江大败枯羊,挥军逼近牛渚,只过了数日,谢大人竟已攻克金陵……难以置信!”

话音刚落,帐外有一名士卒急匆匆走入帐内,口中呼道,“报!西面有捷报至!”

“取来于小王!”李贤几步走了上前。

西面而来的捷报,那不就是谢安送来的么?毕竟李贤的西侧只有谢安那一支军队在。

拆开信封观瞧,李贤仅仅只扫了几眼脸上便露出大喜之色,喃喃说道,“果然……枯羊败北,魏虎战死,连伍衡的左军天将卫庄也死了……”

“一战损两员大将?”季竑闻言面色微惊,毕竟魏虎虽说年轻,但亦是受伍衡信任的一方主帅,更别说卫庄还是伍衡帐下五员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