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回忆时间轴(五)(第2/6页)

“你!”几名幕僚满脸惊怒,然而王旦却不再理睬他们,拱手对谢安说道,“还请足下道出此题之解!”

望了一眼面色如常的王旦,又望了一眼皱眉不已的太子李炜,谢安也不为难,点点头说道,“好,既然如此,我就说出此题答案……”

“我等洗耳恭听!”与其余几名愤愤不平的幕僚不同,王旦拱手谢道。

“最快是六次,最慢是十三次……”在满堂诸人惊疑不解的目光下,谢安缓缓道出了答案,并说出了充分而合理的解答过程。

说实话,这个谜题并不难,至少在谢安那个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解答出来,只要注意其中的陷阱就可以。

因为谢安所说的,是要将这八块竹片按字区分开来,所以最快的次数不是八次,而是六次,这是第一个陷阱。

而对于最慢次数的问题,换而言之,其实就是将每个竹牌都翻一遍,然后在与最快次数相加,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陷阱,那就是翻牌的时候,并不需要翻八次,而是七次,因为再傻的人,也能猜出那最后一块竹片上的字,这也是谢安刚才之所以要加上[在条件充足便不能故意重复失败次数的前提下]这几个字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那么这后半道题,就不可能会有正确的答案。

换而言之,这是一个需要逻辑以及谨慎的题目,其中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不足以解答出这道题。

啊,无关乎智慧或者才识,仅仅只是文化程度的差异,亦或是……见识!

“原来如此……”

“这等谜题,真是前所未闻……”

当谢安说完之后,足足过了四五息的工夫,大堂之内这才响起一阵惊叹之声,显然,那些位朝中大臣也非草包,在经过谢安的解释后,自然也逐渐明白、理解过来。

毋庸置疑,他们对九皇子李寿身旁那一名其貌不扬的书童,当即高看了几分。

“这,算不算是谜底?”谢安微笑着望向方才说话的中年文士,表情带着几分讥笑。

只见那中年文士恨恨地瞪着谢安,面红耳赤,却愣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忽然,太子李炜的幕僚中有一人面露不忿之色,抬手指着谢安说道,“算术,小道也!——小子,可敢与我等比试治国之道!”

谢安闻言笑了笑,露出夸张的表情,故作惊讶地说道,“初次听说,算术不在治国之道内呢,这位先生这般说,将户部、工部置于何地?”

话音刚落,堂中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一些户部、工部的官员,面带不忿之色皱眉瞪着那名文士,谁都知道,户部与工部,就是靠算术来运作的,而那名文士的话,简直就在扇这两个朝廷六部之一的巴掌。

“我……我没有这么说!”那名文士似乎也注意到了四周某些不善的目光,不禁有些心慌,连忙说道,“你休要挑拨离间……”

“挑拨离间?[算术,小道也!]这也是挑拨离间?”

“你……”那名文士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毕竟确实是他的失言。

而这时,他身后又走出一名文士来,挡在他跟前,望着谢安淡淡说道,“休要逞口舌之勇,你只说,敢是不敢?!”

“阁下何许人?”

“山阴人,乡试解元,冯正!”

“原来是冯先生……”谢安拱了拱手,心中暗暗戒备起来。

即便他再不了解这个时代的事,但什么叫做解元,他还是知道的。

所谓的解元,就是乡试的第一名。

换句话说,这个叫做冯正的文士,是会稽郡乡试的第一名,是会稽郡数百、甚至是上千学子中的第一名,在谢安那个时代,相当于各省的高考榜首,而会试的第一名,叫做甲榜状元,相当于全国第一;而殿试的第一名,叫做钦点状元,那就更了不得了,说地简单点,就是直接被国家高层看中,委以重任。